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裕固族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尧呼尔。唐时称河西回鹘,宋称黄头回纥、元明称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等。1953年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与“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族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等地。人口12297人(1990)。使用三种语言:自治县西部操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操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可溯源于公元7世纪时的回纥。唐武后时,部分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开成五年(840),因天灾和黠戛斯入侵,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支西迁河西走廊。于公元872年后,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基本控制了河西地区。其首领仁美,仁裕等先后接受五代、宋朝的册封,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以朝贡、榷场与中原进行频繁贸易。11世纪初,被西夏攻灭,各部再次离散迁徙,其中一部退居沙州以南,今甘、青、新交界地区。史称黄头回纥,亦称沙州回鹘。13世纪初叶,蒙古国征服撒里畏吾等部,该地处在元朝统治之下。明在其地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管辖。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各卫因遭吐鲁番察哈台后王侵扰,陆续迁入嘉峪关内肃州、甘州一带住牧。撒里畏兀儿随之东迁入关,定居于今分布地区。清康熙时,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人统辖。国民党时期,受军阀马步芳统治。1936年曾掩护和支援工农红军。解放前肃南裕固族社会处于封建制发展阶段,保留有原始部落组织的痕迹,部落头目对部众拥有特权,国民党政府通过部落上层实行统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但仍保留有被称作“汗点格尔”的原始崇拜和祭祖习俗。民间口头创作丰富。民歌独具一格,曲调朴实优美,节奏明快。广泛流传的叙事歌曲尤以《黄黛琛》、《萨娜玛珂》著称。妇女擅长编织和剌绣。住方型帐房,食酥油、糌粑,穿高领长袍,行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或天葬三种形式。解放后建立自治县。

猜你喜欢

  • 边务收支局章程

    清末管理边务财政收支之措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边务收支局,并制定管理章程:设总办1员,禀承边务大臣总司出入款项;提调禀承边务大臣及总办稽核一切出入款项;设5科,由总办选专员,边务大臣核准,专办

  • 斯丹巴

    清代四川梭磨土司。藏族。始祖为杂谷土目。自川省用兵剿金川,派出随剿土兵,较多于各土司,赏戴花翎。又以牛数百头,酒千篓,糌粑数百背,馈饷清军,加恩赏宣慰使职。

  • 渤海乐

    唐代渤海王国乐曲的总称。乐谱皆已失传。据日本古籍载,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740,渤海文王大兴三年,一作四年),渤海使已珍蒙在日本演奏“本国乐”,引起日本朝廷重视,不久即派内雄专赴渤海学习,渤海乐遂

  • 李荡

    ?—303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字仲平。其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民,后迁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号为巴人。西晋末年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次子。永宁元年(301),父被六郡流民推为主后,

  • 恭格车凌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札萨克和硕布延图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去世,因年幼未袭爵。四十六年(1781)授公品级一等台吉。札萨克亲王爵由其叔父奇哩布袭。四十九年(1784

  • 昫留斯侯

    西汉时匈奴王。挛鞮氏。※搜谐若鞮单于且糜胥之子。任匈奴左祝都韩王。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父嗣单于位,保持与汉和好关系,受父遣入侍汉。

  • 忽答

    蒙古语音译,意为“姻亲”,《华夷译语》作“古答”,称为“亲家”。古代蒙古社会中姻族间泛用的一种称谓和婚姻习俗。凡男女缔姻,双方氏族男性成员之间互称忽答,彼此有义务互相援助,并长期联姻,互相聘嫁。如,弘

  • 辖懒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辖懒为六院部下之一石烈。据《辽史·太祖纪》称,※耶律阿保机为“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人,

  • 那彦宝

    ?—1843清朝将领。又作那彦保。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孙。乾隆五十年(1785),由文生员擢三等侍卫。嘉庆五年(1800),因父功特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奉命勘老河,请将对岸户口稀少之斯板囊、金哈台

  • 把林台吉

    ?—1578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又称野邓台吉。因领有土默特所属把林部,故习称把林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第五子。驻牧于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县)塞北五百里处的歹颜那失机。隆庆五年(1571),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