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毕僳语

毕僳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地区自称毕僳(米必苏)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其相邻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6000左右。在国外,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毕僳语内部有一定的差别,因尚未作深入调查,方言差异情况尚不大清楚。以勐海县勐遮乡曼洪话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音和清送气两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舌面中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与浊塞音相拼的复辅音3个,有腭化的双唇音3个,还有带鼻冠和腭化的双辱浊塞音1个。有10个单元音,4个复元音,以前响的为主,由主要元音加韵尾i、u构成。有p、t、k塞音韵尾和m、n、g鼻音韵尾,多半出现在傣语和汉语借词中。有6个声调,其中3个出现在固有词中,另外3个出现在借词或形态中。语法特点: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形态手段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11类。名词有复数形式,用在名词后加附加成分表达。名词既可单独和数词连用,也可单独和量词连用。与量词连用带有指示作用。量词较丰富,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有相当丰富的计量名词本身作计量单位的现象。人称代词分单数和复数,复数人称代词是用单数人称代词主要元音的屈折变化构成。疑问代词用疑问语素α55构成。动词有情貌范畴,用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形容词有前缀,否定时则前缀脱落。形容词表示程度加深不用重叠词根方式,而用将形容的原调一律变为高升调。也可用加后缀的方式表达。结构助词较丰富,有指明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数量词组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多音节的单纯词较少。复合词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等结构形式。派生词数量较少,用加前后缀的方式构成。借词主要来源于傣语和汉语,基本上采用音译方式借用。

猜你喜欢

  • 伯颜猛可

    1452—1476明代蒙古济农(亲王)。一译巴延蒙克。孛儿只斤氏。元裔※哈尔固楚克台吉子,达延汗※把秃猛可父。初,伯祖父岱总汗脱脱不花、祖父阿噶巴尔济与瓦剌领主也先合作,故其父娶也先女齐齐克妣吉为妻。

  • 厄集斯

    见“阿济斯和卓”(1237页)。

  • 道拉吉菜

    朝鲜语音译,即桔梗菜。朝鲜族日常生活中的菜肴。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农家多在春、秋、夏采集。有的还晒干贮藏,留待冬季食用。吃时,将其外层硬皮剥去,渍泡在凉水或温水中一、两日,除去苦味后取出,用刀背将其拍松

  • 秃满伦

    蒙古国公主。又译秃马伦。孛儿只斤氏。太祖※成吉思汗女。嫁弘吉刺部按陈之子赤窟(又作赤古)。太宗八年(1236),赐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五户丝户3万。追谥郓国公主。

  • 呵

    契丹传说中的远古国主。见载于《契丹国志》。常居穹庐,有事方出,戴野猪头,身着野猪皮。后因其妻将猪皮窃走,不复在。

  • 札惕

    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世人”,意为“异姓人”、“异族人”。在古代蒙古社会,凡出于同一祖先,有血缘关系的各斡孛黑(氏族),属同一“牙孙”(骨、族系),互为亲族,彼此不能通婚,一切异氏族人均称“札

  • 儋居录

    书名。北宋苏轼诗文集。绍圣四年(1907),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法,被贬海南岛儋州,在此谪居3年,将其所写诗文辑录成集,故名。原书已佚,今存版本为清光绪五年(1879)儋州学政刘风辉据康熙四十二年(

  • 袞楚克

    ①(?—1653)清初将领。蒙古族。奈曼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二十世孙。父额森伟征诺颜始号所部为奈曼部。原附属察哈尔部。拒明诱降,于天聪元年(1627)三月,遣使向后金献明诱降书,并归服后金。二

  • 三和

    1697—1773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纳喇氏。雍正二年(1724),由护军校授三等侍卫,袭骑都尉。乾隆元年(1736),晋二等侍卫。五年(1740),晋一等侍卫。六年,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署户部侍郎

  • 象脚鼓舞

    傣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多在节日或喜庆日于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分为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体舞等几种。可由1人、2人以至多人表演。舞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