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多伦诺尔会盟

多伦诺尔会盟

清代喀尔喀蒙古各部贵族的一次会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噶尔丹率兵攻掠喀尔喀蒙古,喀尔喀3部数十万众投清。清政府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1691),召集喀尔喀各部贵族,在内外札萨克适中之地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举行会盟。参加会盟的有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萨克图汗策旺札布、车臣汗乌默客及善巴等35名喀尔喀蒙古贵族。他们于朝觐清圣祖后在盟会上达成如下协议: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纠纷,土谢图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重归和好;共同遵守清朝的法令;改革官制,废除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依次授以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爵位;依内蒙古49旗例,编旗、佐、封受札萨克,改喀尔喀左右翼为左、中、右3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这次会盟,对改善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之间的关系,驱逐噶尔丹出漠北,抵御沙俄的扩张,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方边防,起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 苏宏祖

    ?—1664清朝大臣。亦作苏弘祖。汉军正红旗人。世居辽阳。崇德三年(1638),由举人授户部启心郎。八年,授云骑尉。顺治元年(1644),官河南河北道。三年,迁山东布政使,调陕西。九年(1652),晋

  • 巴州

    地名。古称巴州驿。即今青海民和县巴州乡。为古道站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立驿站。曾建有城隍庙与石佛寺。西面巴州垣上有乐都地区土司李玑(皝)墓。李玑系明成化十八年(1482)进士,青海第

  • 傣族牛租地租制度

    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关于牛租地租制度。(1)开垦的山荒、鱼塘,如有业主,5年后交租;5年后如业主索讨,应支付开荒费。(2)所租牛只被人偷盗,除赔偿牛外,应交牛租。(3)租牛尚未种田即死去,不必赔牛

  • 达吉岗

    德昂语音译,意为“伙头”。旧时云南德昂族村社中管理公共事务者。多数已世袭,或由当地土司直接任免。负责村寨内外行政事务,诸如征收门户捐、派粮、征兵,管理村社土地出租,接收绝嗣和迁出户的土地,给新来户分配

  • 铁乖温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铁乖温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抹里。

  • 武定军民府土知府

    明云南彝族土官名。武定府原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罗武部。元至元七年(1270),改武定路。明洪武十四年(1381),进克云南,女土官总管高胜上缴元所授印信、金牌,备粮千石赴金马山接应明军,归附。次年置府

  • 石抹仲温

    ?—1219金朝末期将领。本名老斡。契丹族。懿州胡土虎猛安人。早年为护卫十人长、太子仆正。迁同知武宁军节度使事、宿直将军、器物局使。以造马鞍亏缺,章宗宽赦其罪,改左卫将军,迁左副点检。明昌五年(119

  • 台登城

    古城镇。唐《蛮书·卷七·云南界内途程第一》:“台登城,……泸水从北来,至曲罗萦回三曲。每曲中间皆有磨些部落。”城为今冕宁县之泸沽镇。在盐源之东雅砻江“萦回三曲”内,唐时有磨些(纳西族先民)部落分布。

  • 吾者野人

    即“兀者”(107页)。

  • 纳都

    契丹语,意“山”。一记为“胡都”。辽圣宗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奉使契丹宋吏宋绶《上契丹风俗》记曰:“蕃语山为纳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一说,可以蒙古语nada(山、岭、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