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旗
清代对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一种称法。与※内务府三旗、王公府属包衣五旗对称时用之。以内务府三旗等视为“内”,故称之为“外八旗”。嘉庆(1796—1820)时,内务府属南苑所设总尉1人、防御8人、骁骑校2人,“皆外八旗人”,即八旗都统属下之人。相反,就蒙古诸盟旗而言,又称为内八旗。※京旗之称内外,原出于叙事明晰起见。
清代对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一种称法。与※内务府三旗、王公府属包衣五旗对称时用之。以内务府三旗等视为“内”,故称之为“外八旗”。嘉庆(1796—1820)时,内务府属南苑所设总尉1人、防御8人、骁骑校2人,“皆外八旗人”,即八旗都统属下之人。相反,就蒙古诸盟旗而言,又称为内八旗。※京旗之称内外,原出于叙事明晰起见。
见“孛端察儿”(991页)。
见“药杀水”(1603页)。
见“伊秩訾王”(808页)。
?—971※喀喇汗王朝可汗。※萨图克·博格拉汗之子。956~971年在位。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曾在苏菲派教士帮助下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教,960年有20万帐突厥语部族人入教。在位期间,开始了
?—1895清末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领袖。一作俾西麦干。青海循化(治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平民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马古禄班率众起义,围攻循化城,兵败,被解送兰州杀害。参见“河
金代中期大臣。契丹族。世宗时,官兵部郎中。大定十六年(1176),任高丽国生日使。十七年,任西北路招讨都监。因契丹人移剌窝斡在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末年举兵反金,为防后患,奉命与同签枢密院
一作“佗汗可汗”,即“伏图”(596页)。
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等级之一。统称“庸部”。这类奴隶专为非奴隶阶级的属民服务。包括“更”(奴隶)、“扬更”(奴下奴)及“宁更”(奴下奴之奴)。这类奴隶在吐蕃奴隶社会中占有很大比例。
参见“护军营”(1059页)。
吐谷浑之省称。见“吐谷浑” (7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