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

藏语音译,意为“东部人”。又作舍尔巴、谢尔巴。尼泊尔王国菩提亚人的别称。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相传公元13世纪蒙古灭西夏后,党项羌中的一支南迁西康木雅地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又逃离木雅迁往后藏定日郎廓,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尼泊尔的夏尔昆布(意隐蔽于东边的旷无人烟之地)。因来自东方,并在尼泊尔东部生息,故被称为夏尔巴人。现绝大多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王国的索卢、昆布、都得科西河谷,以及利库科拉、金姆蒂科拉、逊科西河上游两岸、耶尔穆、帕克拉、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噶里召、巴岗一带以及锡金、大吉岭、印度噶伦堡等地。人口约10万。在我国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地居住的夏尔巴共约千余人。内分卡迪夫和卡麦都二个等级。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无自己的文字。信奉喇嘛教宁玛派(意旧教、亦称红教)、噶举派(白教)和本教(黑教)。以野牦牛为图腾。有姓氏,同姓不婚,婚姻以一夫一妻为主,也有少数一妻多夫(即兄弟共妻)或一夫多妻,尚有抢婚的风俗。丧葬以火化为主,土葬和水葬极少。生产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犏牛、黄牛、水牛、山羊等。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为适应喜马拉雅山的生存环境,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在不同高度的地域建造多处住处,如在主村修建固定住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修建夏居地房屋,在海拔较低能避风寒的地方建造冬居地房屋,在距夏居地更高的地方修建供短暂栖息的窝棚,以照料牲畜。主食玉米糊、大米饭和土豆;喜饮玉米酿造的“巴鲁”酒和甜奶茶;忌杀牲,但吃别人宰杀或自然死亡的牛羊等牲畜肉。男人着“帕多”衣(无领短袖羊毛本色织品),牛仔裤,配腰刀、赤脚。妇女穿藏服,或上身穿绒毛短衣,下着多褶花裙,戴戒指、金耳环、手镯等。男女都能歌善舞,并善于攀登高山。在世界各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大都由夏尔巴人充当背夫,亦有数名夏尔巴人登上珠峰,为世界登山运动作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 宁江州

    辽代地名。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建。治所地有诸说:一指吉林省扶余县北伯都纳古城;一指该县东南小城子古城;一指县东榆树沟;一指更东之新城局石头城子古城;一指榆树县南大坡古城;一指永吉县北乌拉街;一指

  • 宣慰使

    官名。唐代始置。元和十四年(819),命杨于陵为淄、青十二州宣慰使。元置宣慰司,设宣慰使掌军民之务,分道总理郡县,行省有政令则为布告于下,郡县有所请则为上达于省,类似今地区一级机关之主官。有边陲军旅之

  • 伊斯兰学友会

    近代回族学生社团。1929年6月,由当时在北京的回族大中学学生代表李廷弼、马永贞等代表发起并组成。会址设在东四牌楼清真寺成达师范学校内。推选刘柏石、马永贞、王耕田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日常事务。以

  • 柔远路军民总管府

    元代傣族土司。中统(1260—1264)中,傣族首领阿八思入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置路。地在今云南大理以西,永昌(保山)之南。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怒江坝。隶金齿宣抚司,为金齿6路之一。明洪

  • 鄂鼐

    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号巴图鲁。天聪年间,屡败蒙古及明军。崇德七年(1642),随军攻明锦州,设伏高桥,败明经略洪承畴兵。八年,从大将军饶余贝勒阿巴泰征明,攻河间府城,先登克之,赐号“巴图

  • 略阳氐

    氐族的一支。出自汉武都白马氐之后。原居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县南),后迁陇右略阳(治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十六国时,其豪帅吕氏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历4主,凡18年。

  • 弘庆寺

    召庙名。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俗称拉布济召。康熙六年(1667),宁宁呼图克图主持兴建,清廷赐名“弘庆寺”。因系大寺,历由札萨克喇嘛和达喇嘛各二人分别主事。宁宁呼图克图为该寺转世活佛之首。20世

  • 盏达副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正统十四年(1449),析※干崖宣抚司地置。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莲花山。时干崖宣抚司刀怕便为宣抚,朝京师,赐名思忠,以其子刀思效为副宣抚,居盏达。虽为干崖宣抚司之贰,然自相承代。明末,

  • 巴雅拉

    见“巴雅尔”(412页)。

  • 匹播城

    参见“勃令驿”(15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