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六镇等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简称。北魏初期在京都平城北,阴山一带建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军事重镇,屯兵驻守,居有鲜卑、汉、匈奴、敕勒、吐谷浑、杂胡、江淮之蛮等。正光四年(523)冬,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建政权,号真王元年。六镇“华夷之民”纷起响应,屡败魏军,揭开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序幕。次年,高平镇民赫连恩等推敕勒酋长末※胡琛为高平王,以应拔陵。秦州羌族※莫折太提也率众起义,自称秦王。孝昌元年(525),北魏邀柔然阿那奓自武川西攻沃野,大败义军,并驱20万降众就食于冀、定、瀛三州。同年八月,柔玄镇鲜卑化匈奴人※杜洛周(一说为敕勒人)又率六镇降户举义于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其间,稽胡※刘蠡升也在云阳谷(今山西左云县)举兵反魏。次年正月,五原降户※鲜于修礼(鲜卑化丁零人)率北镇流民起义于定州左城(今河北安平县一带,一说即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众至10余万。八月,鲜于修礼被部将所杀,葛荣(一说鲜卑人)继领其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建元广安。武泰二年(528)二月,葛荣击杀杜洛周,并其众,占有幽、冀、定、燕、瀛、相等州,有众数十万。八月,葛荣率众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为尔朱荣所破被擒,余众悉降。随着这支起义军的失败,其他各地的反魏斗争也陆续被镇压。起义历时五年,席卷北方,给北魏以沉重打击。

猜你喜欢

  • 白纳查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温克、鄂伦春语音译,意为“山神爷”。亦译作“白那恰”。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族地区。旧时,诸民族的猎民和放木排者均信仰和祭祀。认为,山中的一切野兽由它管

  • 师范

    1751—1811清代白族学者。字端人,号荔扉,别号金华山樵。云南大理府赵州(辖今凤仪、弥渡)人。祖籍山西洪洞县师村,先世于明初随沐英出征云南,以功被封为世袭指挥使,落籍赵州,世代与白族通婚,融入白族

  • 慕容超

    385—410十六国时期南燕国君。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字祖明。南燕国君※慕容德之侄。初封北海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司隶校尉,被慕容德收为义子,立为皇太子。南燕建平六年(405)

  • 牙兰

    明代土鲁番将领。又作牙木兰。曲先卫(治今青海格尔木县西北油泉子附近)人。8岁时为土鲁番所掠,及长,勇健有谋,速檀阿力以妹妻之,握兵用事,颇受宠信。成化八年(1472),从阿力破哈密城,执王母,夺金印。

  • 武平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延祐五年(1318),秃满帖木儿受封。帖古思不花于泰定三年(1326)、不花帖木儿于天历三年(1330)袭封。

  • 临渭氐

    氐族的一支。出自汉武都白马氐之后。原居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县南),后迁陇右略阳临渭(治今甘肃秦安东南)。十六国前赵时,其豪帅蒲氏(后改为苻氏)率部众徙居关中高陆(今陕西高陵)。后赵时,率众至枋头(今河南

  • 宇文普拔

    西晋时宇文部首领。出于辽东塞外。《北史》、《魏书》称其系出匈奴,先世为南单于远支,世为东部大人;《资治通鉴》称之为鲜卑宇文氏。今人研究认为系鲜卑化的匈奴人。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兄宇文莫槐被杀后,

  • 和姓

    旧时云南丽江纳西族平民姓氏。具有平民等级称谓的性质。洪武十五年(1382),丽江土知府木得(阿甲阿得)率众附明,钦赐木姓。从此统治集团中的世袭贵族便以木为姓。把被统治人民称为“和姓”,故有“四郡齐民一

  • 布嫩牟

    独龙语音译,意为“走朋友”。旧时云南独龙等民族盛行的一种通过走访互相馈赠的古老交换方式。一般在农闲时间进行,双方可以托人通过传递木刻或口信约定时间和所需物品,也可不约而至。这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换,纯属出

  • 者舌

    西域古地名。见《魏书·西域传》。即《隋书》、《新唐书》石国,唐代又作柘支、柘折、赭时,《经行记》作赭支。《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察赤,《明史》称达失干,《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塔什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