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角鼓

八角鼓

①满族打击乐器。鼓身呈八角形,故名,相传象征八旗。宽约17厘米。鼓框、鼓墙均木制,单面蒙蟒皮。每片鼓墙嵌小钹子,象征24旗佐。其中一墙端系丝绳,中结双纽结,下垂长穗两股,穗色因各旗不同而互异。演奏法或以指弹击鼓皮,或搓鼓面震响小钹,或按节奏摇动鼓身发声。明嘉靖、隆庆间,有刘雄者在北京击八角鼓,擅绝一时。清乾隆时在八旗军中盛行,后流传至民间。清末以后,在北京和沈阳等地广为流行。 ②白族舞蹈乐具。有八角亦有六角者。厚寸余、长半尺多。边缘串有铜钱铜铃,单面蒙皮,晃动敲击时可发出声响。

猜你喜欢

  • 七本

    藏语音译,“本”意为“官”,“七本”即“七官”,为唐代吐蕃七种主要职官的统称。各有职司,分别掌管吐蕃社会各具体经济部门或行政事务。据《德乌佛教史》载,“七本”依次是:域本(地方官)、玛本(武官或军官)

  • 瓦渣长官司

    元明哈尼族土司。明属临安府。今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清嘉庆《临安府志》卷18“土司志”:官桂思陀之部分置。明初,土司阿英(哈尼族)归附,赐姓钱,授长官司副长官,世袭。其司距府治西南140里。东

  • 麦宗

    南宋末云南通安州(今丽江坝区)摩娑首领。原名牟保阿琮。牟乐牟保之子。7岁,即识象形文字。及长,旁通吐蕃诸族之书。后创制本方文字。丽江县白沙岩脚村有“番字岩”古迹,“难译其语”。历代史志皆认为是“麦宗墨

  • 蒙古志

    书名。清姚明辉撰。3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书,铅印。编撰过程中参考《蒙古游牧记》、《蒙古地志》等书。第一卷,包括位置、山川、湖泽、沙漠、气候;第二卷包括区分、都会、政体;第三卷包括宗教、贸易、

  • 噶达浑

    1608—1657清朝将领。哈达部人。隶满洲正红旗。纳喇氏。初任护军参领。天聪二年(1628),从太宗征多罗特部,八年(1634),从征明山西。崇德五年(1640),从睿亲王多尔衮困锦州,受命先进,在

  • 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札

    古墓名。又称苏勒坦玛札,位于今新疆阿图什镇郊外。为10世纪喀喇汗王朝苏图克·布格拉汗陵墓。原仅有一拱北,后经阿古柏扩建,增筑礼拜寺和教经堂,气势雄伟。因布格拉汗最早在新疆推广伊斯兰教,故深受教徒崇拜。

  • 窝笃盌

    契丹语,又译作“斡笃盌”。《辽史·国语解》称:“窝笃盌,孳息也。”曾作:①宫卫名。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辽兴宗※延庆宫契丹语称“窝笃盌斡鲁朵”。②宫卫下※石烈(相当

  • 领侍卫内大臣

    满洲官名。清帝的高等侍卫官。设于内大臣之后,衔列内大臣、散秩大臣之上,正一品。顺治(1644—1661)初定,以领侍卫内大臣六人(※上三旗各设2人)统领御前、殿堂诸侍卫。除奉特旨补授(如额亦都子孙皆世

  • 诺尔布扎布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亲王※德沁扎布长子。初为一等台吉。乾隆十七年(1752),赐公品级。二十年(1755),随军征准噶尔部达瓦齐,屯驻乌哈尔和硕,并收

  • 王家奴

    见“萧王家奴”(2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