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东迁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开青海同仁(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居地,举族东迁。在藏、土等族人民协助下,历尽艰辛,至青海循化撒拉族地区,受到撒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城西“上四工”,约居住3年,再次东迁,过关门(地名)后辗转迁徙,至今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定居,前后历时约5年。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开青海同仁(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居地,举族东迁。在藏、土等族人民协助下,历尽艰辛,至青海循化撒拉族地区,受到撒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城西“上四工”,约居住3年,再次东迁,过关门(地名)后辗转迁徙,至今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定居,前后历时约5年。
古水名。一作施掩水、淹㴲水、淹滞水、淹水、奄利大水,《三国史记》作盖斯水。传说夫余始祖东明和高句骊始祖朱蒙出逃至此水,鱼鳖浮水面成桥,使其得渡。而朱蒙和东明逃往地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以上,
见“撒尼泼”(2492页)。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诸盟之一。以赛音诺颜部24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而得名。东界土谢图汗部,南临大漠,西与北接札萨克图汗部。为喀尔喀蒙古中路。地兼耕牧,有矿产及盐池。清代直隶理藩院。民国初年,由驻库伦办
蒙古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胡尔”即胡琴,或称四胡。因其说唱时用以伴奏,故称。东部蒙古盛行,亦是此派的摇篮。民间艺人经长期演唱,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板腔体音乐,有固定的说唱音乐程序。曲调有
?—1561明代移居土默特的白莲教首领。号丘老祖,蒙古名一克喇把(大和尚、老祖之意)。汉族。大同左卫(今山西左云)人。嘉靖三十年(1551),因反明失败遭通缉,与其弟丘仝及萧芹等率一批白莲教徒出塞投东
1685—1763清宗室。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康熙第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屡从帝巡幸。五十六年(1717),署内务府总管。寻掌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六十年(1721
山名。位于内蒙古巴林右翼北部索博力嘎苏木境内。辽时称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辽帝每年派臣民到此山祭祀。山长数十里,土石及流水皆黑,故名。主峰海拔1951米。此山风景秀美、巍武壮观,蒙古语称“赛汗罕乌拉”
用金属制造的坚实铠甲。又称金甲。古已有之。王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即以13副遗甲起兵。翌年,在翁科罗城一战中,项下受一镞,时所披锁子甲属此。锁子甲,也称
西汉夜郎国王兴之子。参见“兴”(914页)、“翁指”(1895页)。
十六国之一。又称大成国。西晋永安元年(304)始建国。晋惠帝元康八年(298),频岁大饥,※ 賨民(一称巴氐)※李特等率流民数万家就谷汉中,遂入巴蜀,居于巴西宕渠。因随军征讨赵廞叛乱有功,拜宣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