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巴罕

伊巴罕

?—1686

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格济勒氏。天聪八年(1634),袭伯父舒珠骑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旋任刑部郎中兼佐领。顺治七至九年(1650—1652),三遇恩诏晋世职至二等轻车都尉。十八年(1661),署参领,随定西将军爱星阿征明桂王朱由榔至缅甸。康熙十四年(1675),任护军参领,随定南将军希尔根讨耿精忠至江西,屡战皆胜。十五年,擢正白旗蒙古都统,随安亲王岳乐讨吴三桂,取胜。十八年(1679),随征南将军穆占征吴世璠,率本旗军奋勇冲击,屡战克捷,擢前锋统领。二十二年(1683),迁盛京将军。召还,仍授前锋统领。二十五年(1686),叙前功,晋世职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后以年老请休。

猜你喜欢

  • 拔也稽部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部落名。《北史》作“日拔也稽”。一说为匈奴余部,一说属敕勒族,即为《隋书·铁勒传》中的拔也古部。游牧于柔然西北,士马强壮,“国尤富强”。北魏天兴五年(402),举兵攻击柔然首领社仑,大

  • 北周律令

    南北朝时期北周法令总称。亦称“后周律令”。北周初期,宇文氏沿用※“大统式”(西魏制定的行政法规)。武帝宇文邕时命廷尉卿赵肃、拓跋迪等撰定法律。保定三年(563)颁行,称为《大律》,凡25篇,即刑名、法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简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或《三史国语解》。分类诠释《辽史》、《金史》、《元史》中民族语词的辞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史馆史臣奉敕撰。46卷。收词1.1万余条。全书分《辽史语解》10卷、《金史语解

  • 告身

    见“益仓”(1945页)。

  • 孟父族帐常衮司

    见“孟父房”(1557页)。

  • 巴嘎

    ①蒙古语音译,意为“队”或“群”。由在一定地区内游牧的50—60户组成,为清代蒙古旗下基层组织,其首领称达鲁嘎,执行行政任务,特别是收税和分派徭役等。解放初内蒙古自治区牧区仍作为苏木之下的基层单位。不

  • 兴和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年号。539—542年,凡4年。

  • 杨馥之

    南北朝时期仇池氐帅。沮水氐人。南齐建武二年(495),助齐进攻附北魏的武兴国君主杨集始,受齐封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仇池公。一度占领武兴(今陕西略阳)和仇池。

  • 赤寔得本

    契丹语音译。本意为“孝”,亦引伸为“敦睦”。《辽史·国语解》作“得失得本”。契丹小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文》中“孝”,音近“赤寔得本”,可证“得失得本”误。石敬瑭为报答耶律德光援立之恩,遣刘–

  • 色朗巴

    藏语音译,意为“大少爷”。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噶伦或大贵族子弟的衔位。他们一出生就有四品官的位置,到13岁时,头上便可梳髻,带金质※格乌(佛盒)。西藏地方政府一切职务先由其挑选,他们在任政府职务时,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