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县
西汉置。以境内有高要峡为名。治今广东肇庆市。汉、晋属苍梧郡,南朝宋、齐属南海郡,梁、陈为高要郡治。隋以后先后为端州、信安郡、肇庆府、肇庆路治。1986年迁治南岸镇。
西汉置。以境内有高要峡为名。治今广东肇庆市。汉、晋属苍梧郡,南朝宋、齐属南海郡,梁、陈为高要郡治。隋以后先后为端州、信安郡、肇庆府、肇庆路治。1986年迁治南岸镇。
明末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字子将。举万历四十年(1612)乡试。博综群书,工八股文。授徒为业。好延纳宾客,外服儒风,内修禅律。与同郡张天生等结“读书会”,以文会友。崇祯时归入“复社”。卒年五十八岁。
宋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字颖彦。政和进士。历官州县。以弃伪楚南归,擢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曾论黄潜善卖官售宠之恶。建炎三年(1129),苗刘之变,他与郑悫力争不宜去高宗帝号,出知瑞州。复召为吏部
即今台湾南投县南竹山镇驻地。林圮本郑成功部将,率众于此屯垦成聚落,因以为名。清云林县丞驻此。
一作防。西周封国,祁姓。即今河南遂平县。春秋时灭于楚。《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西汉置吴房县。
官名。三国魏置。掌出征时督运军粮。隶御史台。参见“督军粮执法”。
书名。唐赵元(源)一撰。四卷,一百零二条。多据见闻,记唐四镇之乱始末,起建中四年(783)十月,终兴元元年(784)七月。所述泾原兵变,朱泚称帝,李怀光叛唐,德宗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梁州,以至李晟唐
一称林伯焘。清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咸丰四年(1854)在广东参加起事。六年由粤至赣,参加太平军。七年随石达开出走。九年冬离石返京,隶李世贤部,封天将,作战于赣、浙、闽等地。同治三年(1864)天京
元代对伊斯兰教寺院的俗称。又称礼拜寺。译语称密昔吉。
官署名。元代置,简称总制院。掌全国释教,兼治吐蕃事务,设于世祖至元元年(1264),以国师八思巴领之。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
前503—?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一说鲁国人。颛孙氏,名师,字子张。孔子学生。出身微贱,性偏激勇武。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孔子死后,居于陈。其后学成为儒家一派,称为子张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