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帛司
官署名。辽置,为南面官,掌钱币铸造等事。金天辅七年(1123)以平州为南京,以钱帛司为三司。天会九年(1131)又置于黄龙府,设都管勾等官。
官署名。辽置,为南面官,掌钱币铸造等事。金天辅七年(1123)以平州为南京,以钱帛司为三司。天会九年(1131)又置于黄龙府,设都管勾等官。
官名。(1)省、台、监等部分官署次官通称。隋大业三年(607),设于殿内省、秘书省、太史监、将作监、少府监;后都水监亦置。唐多沿置,并改殿内为殿中、太史为司天台,又加置于内侍省。宋初除司天少监外,皆为
在今重庆奉节县境内。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征吴,自猇亭败后退白帝城,建此宫。翌年死于此。
唐时人。天宝进士。代宗时任邢州刺史。德宗时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所作笔记《封氏闻见记》,记载各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古迹、传说及当时士大夫轶事,考辨翔实,颇具史料价值。
①殷墟甲骨文作大丁。汤之子,未立而卒(《史记·殷本纪》)。太丁是庙号。卜辞中列为直系先王祭祀。②即“文丁”。
篇名。清王韬撰。同治元年正月四日(1862.2.2)王韬以黄畹名义于苏州上书太平天国总理苏福省民务逢天义刘肇钧请呈忠王李秀成,劝太平天国与洋人和约,缓图上海而与清朝力争上游。该书为清军所得,王韬遭清政
官名。吐蕃最高总兵官,常兼宰相。
官名。唐龙朔二年(662)改左奉宸卫大将军而置,一人,正三品。贞元二年(786)添置上将军前,为左千牛卫长官。掌侍卫宫禁及供御兵器仪仗,皇帝受朝之日,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亲射则率属以从。北宋置为环卫官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分宜春县置。因其地多生萍草得名(《元和郡县志》);一说谓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治今江西萍乡市东,属安成郡。隋移治今市。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
蒙古语,源于汉语“太子”一词转音。旧时蒙古族、藏族等地区贵族的尊称。蒙元时只用于皇子,明代渐成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通称。清代作为蒙古贵族封爵之第七等。位次辅国公。土默特左旗和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有一、
官名。金代始置,为文散官。天德二年(1150)由奉德大夫改。从五品下。元改从四品,宣授。明为从四品,初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