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窦洞
在今广东信宜市南。唐贞观五年(631),高州总管冯盎讨平罗窦诸洞。后置窦州,即以此洞为名。
在今广东信宜市南。唐贞观五年(631),高州总管冯盎讨平罗窦诸洞。后置窦州,即以此洞为名。
明嘉靖时因大礼议引起的审狱事件。嘉靖五年(1526),御史马录巡按山西,以白莲教徒张寅为正德前谋反之李福达,处以死刑。武定侯郭勋为之求免,不从,且被御史劾以庇护奸党。郭勋申辩,以参与议礼触众怒为言,并
见“凭由”。
书名。宋元地方志。今浙江甬江流域及象山、舟山群岛等地,宋、元时先后为明州、庆元府、庆元路辖区。境内有四明山,志书编纂者遂以“四明”为名。先后有《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延祐
春秋时的一种阵法。《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越伐吴,战于笠泽(今吴淞江),“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杜预注:“句卒,句伍相著,别为左右屯。”
即“泾阳君”。
汉代爵名。武功爵第五级。武帝时以军用不足,故置武功爵,令民得以钱谷买之。其高爵(第七级以上)得补吏、免役。《史记·平准书》:“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司马贞索隐:“官首,武功爵第五也,位稍高,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置。治解县(今运城市西南解州)。北宋属永兴军路。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闻喜等市、县地。金属河东南路。兴定四年(1220)移治平陆县(今平陆县西南旧平陆)。辖境扩大,有今运城、闻喜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八班,拟武臣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武臣将军。
东晋南朝时,诸王出镇,其僚属称藩王为主王。
据《说文》、《水经》故道自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分阴沟即狼汤渠水,东流至今商丘市北,下接获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汳”名遂废弃不用,通称汴水。一说“汳”即“汴”本字,魏、晋人恶其“反”字,改从“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