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宗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宋神宗、哲宗两朝对导河东流抑北流的争议。仁宗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口,泛滥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东北入海,是为北流(原入海处在今山东利津附近)。
爵名。清宗室封爵十四等的最低一等。其嫡子一人得承袭,余子即为闲散宗室。
隋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字子谌。仕北周为内史下士。隋开皇中,累迁殿内监。杨素荐为华州长史。执法不避权贵,虽杨素家人放纵者亦绳之以法。转蒲州司马。仁寿四年(604)汉王杨谅反,他不从被执。谅平,拜治
宋代吏部尚书右选、侍郎右选之通称。元丰改制置,分掌武臣选调。
官名。(1)古代贵族大夫飨宴,以长者酹酒祭神,称祭酒,后渐演为官名。汉代多用以称主管长官,如博士祭酒、侍中祭酒、军师祭酒等。三国魏加散骑常侍高功者,为祭酒散骑常侍。此后又有别驾祭酒、祭酒从事等名目。(
又名赵州桥。隋李春造。建于开皇十五年(595)至大业元年(605),位于今河北赵县洨河上。为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石拱桥。全长50.83米,桥面宽9米,净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
?—459北魏代(治今山西大同东北)人。鲜卑族。多力善射。太武帝时为侍郎,加振威将军。与司徒崔浩力主攻讨北凉沮渠牧犍,深受嘉奖,拜中护将军、秘书监。常典宿卫。又从太武帝攻宋,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
又作漅湖。即今安徽中部巢湖。《陈书·宣帝纪》:太建十一年(579),樊毅领水军二万自东关入焦湖,以阻北周军南下,即此。
即“茂特色布伯克”。
聚落名。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楚汉之际,刘邦、项羽在此决战,项羽军被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