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灵渠

灵渠

原名澪渠,亦作零渠或秦凿渠,后又名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因转运粮秣需要,命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全长34公里。工程主要分南渠、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是建在南、北渠上一种集中比降、提高水位的设施。历代屡有改建。唐代有十八座,宋代增至三十六座,清代则为三十二座。顺次启闭,增高水位,可使行船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又利灌溉,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堰坝是建在渠道里的一种拦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的设施,与今堰坝结构相似。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大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1949年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不仅把灵渠原有的堰坝、堰沟修复加固,而且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水电站,灌溉面积也从二千一百多亩扩大到三万亩。

猜你喜欢

  • 朱纪

    十六国时上党(治今山西长治北)人。西晋时,与刘渊、范隆同师事崔游。渊立国,以之为太常,迁中书监。刘聪时历尚书令、光禄大夫、大司空、太傅。靳准之乱,投奔刘曜。与太保呼延晏等奉曜为帝,拜为司徒。

  • 楚书

    书名。记春秋时楚国史事。见《礼记·大学》及郑玄注。

  • 春居

    战国时齐国人。齐宣王修筑大室,盖地百亩,三年未成,群臣莫敢谏。他独谏之,为宣王所纳。见《吕氏春秋·骄恣》。

  • 黄阁主簿

    官名。汉代丞相府门涂成黄色,故所属主簿以此得名。东汉三公府亦然,主省录众事。

  • 吕元膺

    749—820唐郓州东平(今属山东)人,字景夫。建中初,登制科,历安邑尉、殿中侍御史、蕲州刺史。元和初,累官给事中。及王承宗反,切谏勿以宦官吐突承璀监军平叛。元和五年(810),为鄂岳观察使,入为尚书

  • 匡源

    清山东胶州人,字鹤泉。道光进士。历任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咸丰八年(1858)入值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为咸丰帝临终时顾命八大臣之一。祺祥政变后被革职。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

  • 侨州郡县

    中国历史上以流亡人民原籍的州郡县旧名设置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县。汉、魏已有侨州郡县的记载,但大规模设置,却在东晋、南朝。西晋亡后,中原战乱,人民流徙,西起凉州,东至辽东,均有设置,尤以秦岭、江淮以南,东

  • 班禅九世·却吉尼玛

    1883—1937清塔布准巴(今西藏隆子县境)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光绪十八年(1892)在扎什伦布寺坐床。当时英国蓄意侵略西藏,极力挑拨他与达赖十三世的关系。三十年,英军侵占拉萨。次

  • 有事

    周代执事官吏的通称。《利簋铭》:“锡有事利金。”《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参见“有正”。

  • 文县

    明洪武四年(1371)降文州为县。二十三年省入阶州。二十八年改置文县千户所。成化九年(1473)复置县,即今甘肃文县。属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