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漕运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猜你喜欢

  • 萧关

    ①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前107),“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即此。因在朝那县境内,亦称朝那塞。《史记·汉文帝纪》:十四年(前166),“匈奴谋入边

  • 乞列思

    又译乞烈思、乞鲁额思。蒙古语。《元史·太祖纪》:“乞列思,华言禁外系马所也。”指皇室、诸王、重臣乘骑的马匹所在之处,他人不得靠近或穿过。

  • 作霍尔敦

    一译佐霍尔迪音。清新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后裔,二等台吉。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入寇时被掳至浩罕(今费尔干纳盆地内),转布哈拉为奴。次年逃出,经俄罗斯回国至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请赴军营,旋补授喀

  • 持节

    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皇帝所授节杖,以示威权。《后汉书·光武纪》:“持节北渡河。”李贤注:“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魏晋以后,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时,加持节即可杀无官位之人

  • 沙丘宫

    古宫名。战国属赵。故址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

  • 王纶

    ①(?—1161)南宋建康(治今江苏南京)人,字德言。绍兴进士。历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绍兴二十四年(1154),以御史中丞魏师逊荐,为监察御史,忤秦桧意,罢去。桧死,召为起居舍人、崇政殿说

  • 板角关

    在今贵州绥阳县东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湖广总兵陈璘攻青蛇等囤,别以一军守此。

  • 张联桂

    1838—1897清江苏江都人,字丹叔,又字弢叔。咸丰间入资为太常博士。同治初授广西庆远府同知,累迁至广东高州知府。光绪八年(1882)擢惠潮嘉道,调署粮道。中法战争期间,筹办海防,曾陈十二策,多被两

  • 岳家军

    南宋初年对岳飞所部的习惯称呼。其正式番号前后四易,为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岳家军兵力最多时达十万以上,分背嵬、前、右、中、左、后、游奕、踏白、选锋、胜捷、破敌、水军等。重要将领有

  • 蚀中

    秦岭中谷道名。即子午道。《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元年(前206),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即此。参见“子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