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1560—1638明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敬中,号元渚。申时行子。万历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太仆寺少卿。天启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忤魏忠贤,罢职。崇祯二年(1629)擢兵部尚书,不久致仕。著
算学术语。又称增乘方求廉法。北宋贾宪提出的求开方作法本源的各廉的程序。求几乘方之各廉,列几位(隅算在外),自下而上依次随乘随加,每次低一位而止。此法之程序对各乘方皆适用,表明贾宪可以将“本源”画到任意
元至元八年(1271)升济州置府,治今山东巨野县。十六年改为路。
书名。(1)清秦恩复撰。二十卷。已佚。《扬州府志·艺文类》著录。(2)清王昙撰。四卷。已佚。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据《南献遗征笺》著录。(3)清周春撰。十五卷。分世纪、载记、年谱、考、列传。或称有十
一作司马庾。战国时秦国大夫。约与魏文侯同时。秦欲攻魏,他劝阻秦君,以为魏礼遇贤者段干木,故不可加兵于魏。见《吕氏春秋·期贤》。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南旺湖中。《春秋》桓公十一年(前701):“公会宋公于阚”,即此。
搁置蚕箔、蚕筐之具。《礼记·月令》中称“植”。后世北方称之为“蚕槌”,南方则称“蚕架”。形制大同小异,均有四木为立柱,再有以木、竹、绳等作成之横隔,层次多少不等。
1153—?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先世居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功父,一字时可,号约斋。张俊之后。累官承事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事。开禧三年(1207),为左司郎官,参与谋诛韩侂胄。嫌赏薄,复与宰
地名。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金史·哀宗纪》:天兴二年(1233)哀宗弃南京,北向河朔,蒙古兵追击于黄河南岸,哀宗次于北岸沤麻冈,即此。
蒙古部落。又译兀良罕、兀良孩、兀良哈、兀良合惕。成吉思汗五世祖敦必乃的属民。兀良合人折里麦自幼为成吉思汗家奴,族人察兀儿罕、速不台相继归附,后为蒙古开国名将。另有一种贝加尔湖以西的林木中兀良合人,以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