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
北魏石窟。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现存窟龛十多个,多已残破。千佛洞、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均属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虽经后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艺术风格。壁画色彩艳丽,风格典雅。
北魏石窟。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现存窟龛十多个,多已残破。千佛洞、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均属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虽经后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艺术风格。壁画色彩艳丽,风格典雅。
秦置。治今河南民权县西北。《资治通鉴》:秦二世二年(前208),“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即此。两汉属陈留郡,西汉又为都尉治。西晋属陈留国。北魏废。北齐复置。隋属曹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632)废
全名盘王敕赐开山公据。又称抚瑶券牒。古代畲族保存祖先历史传说的汉文文书。与瑶族保存的“过山榜”(又名“评皇券牒”)相同,记载原始图腾的槃瓠传说。今江西贵溪畲族保存此文书,为大隋五年五月十五日发给会稽山
官署名。金代军事机构。统领侍卫亲军。贞元元年(1153)设。正隆五年(1160)罢,以所掌付大兴府。后以侍卫亲军分隶殿前都点检司及宣徽院。
军用哨所。以江竹或榆柳条编,如穹庐状,外涂石灰,有门有窍,中容一人,以为候望。每敌楼战棚上五间置一所,于两旁施木拒马、篦篱笆,隐人于下,持泥浆、麻搭以备敌火攻。
明清时湖广保靖宣慰司的一种苛税。凡有锄一把者须向土司缴银三至五钱。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废。
本战国韩都,秦置县。治今河南禹州市。秦、汉为颍川郡治,西晋、北魏属河南郡,东魏、北齐、北周为阳翟郡治,隋先后属许州、襄城郡,唐、五代先后属嵩州、洛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元为钧州治,明洪武初废入钧
见“国论左勃极烈”。国初群雄事略 书名。明末清初钱谦益撰。约成书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十四卷。书中辑录有关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及元将扩廓帖木儿
官名。北齐置,东宫侍从武官,为太子三校之一。员二人,五品,隶太子左、右卫率。
泰又作大、太。西周开国大臣。泰氏,名颠。相传原以捕猎为业,周文王闻其贤,用以辅政。
明政府按时派遣公侯伯或驸马、御史会同太仆寺官员等检查军民喂养、领用之各种官马,按标准办理准予表解等手续,印烙标志;并根据喂养、领用情况,对有关军民及管理马政官员,分别加以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