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北戚城故址。《春秋》文公元年(前626):“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西濒黄河,为晋、郑、吴、楚等国交通要道。②斧的一种,小于斧。多用为礼仪之器,行于商周。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北戚城故址。《春秋》文公元年(前626):“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西濒黄河,为晋、郑、吴、楚等国交通要道。②斧的一种,小于斧。多用为礼仪之器,行于商周。
1843—1922安徽亳县(今毫州)人,字翰卿。早年曾参与镇压捻军与西北回民起义。清光绪二十年(1894)随宋庆赴东北抗击日军。次年调任新建陆军右翼翼长。二十六年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迁甘肃提督。后以迎
即“民部中大夫”。
晋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字思奥。初辟州从事。举秀才,齐王司马冏请为祭酒,徙为醴陵令。起兵参与讨平张昌、陈敏、杜弢等。丞相司马睿召补军咨祭酒,迁宗正卿。王敦叛,时告疾在里,遂于本县召合宗人及郡中大姓万
南宋安抚使多奉诏便宜行事,未得皇帝命令而便宜委派官吏称宜差。
454—536北魏宗室。道武帝重孙。孝明帝时,以为太尉行参军,累迁益州刺史。为官贪虐枉杀,致合境皆反。后除光禄大夫、兖州刺史、徐州刺史。孝昌元年(525),杀行台高谅,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自称尊号
见“兑便①”。
见“懋功厅”。
旧时都城之南门多称朱雀门。以朱雀为南方七宿,又代表南方之神,故名。如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城门即名朱雀门。始建于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又,隋唐都城长安皇城正南门亦名朱雀门。隋开皇二年(582
又作輋客。汉人对畲民的称呼。意指畲民为自外地迁入的客户。邝露《赤雅》、谈迁《枣林杂俎》均有关于“輋客”或“畲客”的记载。前者指广东的畲族,后者指福建汀州的畲族。
又称舂。一种谷物加工工具。由杵和臼组成。放谷物入臼,用杵舂捣,以脱去谷皮。亦用以舂捣药物等。《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石器时代即已出现。龙山文化时期,已非常普及。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