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壮族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僮、布侬、布僚、布土、布偏、布越、布雅伊、布傣等。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秦汉以来被包括于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土等泛称中。南宋始称“撞”(僮),明清与俍、土、侬、沙并称。以后,“”渐成为统一的族称。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改“”为“壮”。人口1555582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通用汉文。南宋时已出现一种用汉字构成的“土俗字”,未普遍通行。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地区间社会发展不平衡。唐时西部地区多为岭南道邕、桂两管所辖羁縻州县,宋元建立土官制度,明清逐步实行改土归流,直至民国初年,土官制度全面崩溃。近代以来,生产水平始与东部渐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现皆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有花山崖壁画、铜鼓、干栏建筑等古代文化。著名手工艺品有壮锦。民间文学丰富多采,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富于革命传统,唐宋以来历次掀起反抗中央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明代抵御东南沿海倭寇,清末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与解放战争,均有壮族参加并作出贡献。建国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都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 右游击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属官,统禁军游击士,负责皇帝临朝及出行侍卫。正三命。下设右游击率中士、右游击倅长下士以佐其职。隋开皇元年(581)罢。

  • 霍弋

    ?—约270三国蜀汉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东北)人,字绍先。蜀汉将领霍峻子。延熙中,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以西)“夷僚”土长屡侵邻近郡土。奉后主命领永昌太守,率师讨平之,寻升庲降都督。咸兴元年(264),

  • 公服

    官员之制服。北魏太和十年(486)始制五等公服,谓朱、紫、绯、绿、青五色。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蒋少游等议定衣冠于禁中,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建义元年(528),尚书奏停百官公给衣冠、剑佩

  • 唐临

    600—659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本德。初事太子李建成,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时县有轻囚十数人,逢春天下雨,他出囚,令归家耕种,约时归狱,由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刑狱,出冤系三千

  • 文学掌故

    官名。西汉置,掌文学及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以备咨询。隶太常。博士弟子经考试选补。

  • 掐蹄

    兵用防御器具。以四木为方框,径七寸,以铁逆须钉其上,为拦马通行之具。

  • 社祭

    先秦时代对土地神的祭礼。当时传说的土地神为后土句龙。《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吕氏春秋·季冬》高诱注:“社,后土之神,谓句龙也。”因“地载万物”,万物生

  • 怀信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五班,拟克狄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班阶略高,拟明智将军。

  • 左猛贲

    渤海国十卫之一。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 合苏馆

    又译曷苏馆、合思罕。女真语,意为藩篱。辽代女真人入辽籍为辽之藩属者,称合苏馆女真。金设合苏馆路,包括辽阳迤南今盖州、瓦房店等市地区,置节度使(先为都统司)。驻鹤野县长宜镇(镇与县同在一地,即今辽阳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