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术语。器坯上釉方法之一。《陶说》:“其琢器与圆器大者,用吹釉法。截径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大小与釉之等类,为多寡之差。多至十七八遍,少亦三四。”吹釉法为清代瓷工所创。
地名。在今贵州遵义县东。参见“青蛇囤”。
1730—1791清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字书昌,号林汲山人。乾隆进士,与邵晋涵、戴震等同征修《四库全书》,授编修。在四库馆编兵、农、天算、术数诸类书,钩稽精义,议论允当,为同馆所推重。又从《永乐大典
?—1840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清嘉庆初,以健锐营前锋至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转战川陕,事平授贵州定广协副将,擢威宁镇总兵。道光八年(1828)擢乌鲁木齐总兵。十一年擢广州将军。十四年调黑龙江将军,
战国时期郑国与韩国的城址。位于河南登封告成镇东北的平坦高地上。1977年5月发现。春秋与战国早期曾属郑国,据《史记·韩世家》,韩文侯二年(前385)“伐郑,取阳城”。城垣呈长方形,夯土筑成,南北长约2
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改名遇,自号会稽山人。好饮酒,常与僧道往还。广明元年(880)底,黄巢军逼长安,随僖宗入蜀。光启时,于应天寺壁画天王及部从鬼神,笔锋狂纵,形体诡异。欧阳炯临观,即兴写长歌一首
秦置,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即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乌江镇。楚、汉之际,项羽垓下战败,至此亭自刎。西晋太康时置乌江县。明初废为镇。
即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的总称。
官署名。唐代置,宋代设有登闻鼓院,受理官民建议或申诉。辽、金沿宋制。明于都察院设登闻鼓,军民有冤而有司不为审理,许具状通政使司,又不为转达,可击鼓鸣冤。清代置厅。顺治元年(1644),设登闻鼓于都察院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