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五湖

五湖

①《周礼·职方》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五湖”,《国语·越语》:越伐吴,“战于五湖”,《史记·河渠书》:“于吴,则通三江、五湖。”历来注家对五湖解释不一:(1)即太湖。韦昭云:“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裴骃《史记·集解》引)。虞翻云:“太湖有五道,故谓之五湖”(《后汉书·冯衍传》李贤注引)。(2)太湖及其附近四湖,或与太湖相通的五个湖湾。韦昭《三吴郡国志》:“太湖边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又“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为五湖”(《太平寰宇记》引)。郦道元《水经注》:“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李贤云:“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俱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后汉书·冯衍传》注)。张守节《史记·正义》:“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②五个大湖的总称。司马贞《史记·索隐》:“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王应麟《小学绀珠》列举五湖有“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按《周礼·职方》具区和五湖并举,具区即太湖,可见五湖不是太湖,也不能包括太湖在内。从《国语·越语》和《史记·河渠书》考之,当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湖泊。“五”系虚数,意即众多湖泊,可包括太湖,也可不包括太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为五湖。

猜你喜欢

  • 英轺私记

    书名。清刘锡鸿撰。一卷。光绪二年(1876)十月刘氏充郭嵩焘副使出使英国,次年三月被改派出使德国,四年七月召回。撰有《英轺日记》,此编为《日记》节本,记述其出使英、德期间的活动及思想变化。其要点约可分

  • 麦城

    相传楚昭王筑。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沮、漳两水间。东有驴城,西有磨城,相传伍子胥为攻麦城而筑。谚语:“东驴西磨,麦城自破”(《水经·沮水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汉

  • 左宗正

    官名。明清宗人府宗正之副职。分掌皇族属籍、纂修玉牒之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左、右宗正各一人,位宗人令下。以勋戚大臣兼充,正一品。清顺治九年(1652)沿设,左、右各一人,位宗人令下。初由亲王

  • 南宫旧事

    书名。清末魏元旷撰。一卷。述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会试、殿试、朝考掌故,亦及公车上书事。有他书所未及者。惟于变法多反对、污蔑之词。有万载刊本。

  • 李大临

    1010—1086北宋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字才元。第进士,为绛州推官。以荐除秘阁校理,出知广安军、邛州,入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熙宁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因反对青苗法,忤王安

  • 八邪论

    中兽医论述病因、病机和病程之理论。唐代《马师皇八邪论》是现存有关最早文献。所谓“八邪”,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是导致疾病发生之根本原因。其中有一点不适,便会“传遍五脏,并攻四肢”。分为外感

  • 右仆射

    仆(僕)①即“尚书右仆射”。参见“尚书仆射”。②即“行台省尚书右仆射”。参见“行台尚书省”。

  • 荆蛮

    ①楚人的别称,因居荆山,故名。②古族名,居今江苏无锡一带。《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或说荆指楚,蛮指越,太伯所奔之地处于楚、越之间,故号荆蛮。

  • 进桑王

    西汉牂柯郡进桑县(今云南屏边马关一带)土长封号。东汉建武十九年(43),伏波将军马援曾至其地。三国至两晋间,隶属兴古郡(今云南红河、文山)。

  • 火炎衡轭

    战国时秦国制订和执行之牲畜检疫消毒规定。《睡虎地秦墓竹简》:“者(诸)侯客来者,以火炎其衡厄(轭)。炎之可(何)?当者(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衡厄鞅,韅(韅),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