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正书院
唐开元五年(717),集学士于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设诸官多人,分掌四库书。次年,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掌校勘、征集,并为皇帝解释典籍之职。后因置书讲学,四方学士云集,或修书,或侍讲,遂成为学术研究机构。又设分院,称丽正殿,或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即集贤院。
唐开元五年(717),集学士于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设诸官多人,分掌四库书。次年,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掌校勘、征集,并为皇帝解释典籍之职。后因置书讲学,四方学士云集,或修书,或侍讲,遂成为学术研究机构。又设分院,称丽正殿,或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即集贤院。
唐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字延休。韦思谦子。弱冠举进士,补雍王府参军,以文辞知名。仪凤中,累迁太子司仪郎。时太子李贤嗜声色,亲奴仆,上书切谏。后三掌天官选事,号称平允。长安四年(704),拜凤阁侍郎
亦作李幼孜。明湖广应城(今属湖北)人,字元澍,号义河。嘉靖进士,授行人。万历初历大理寺卿,迁户部侍郎。五年(1577)张居正丧父,倡“夺情”之说以媚之,得进工部尚书。七年致仕。
见“陶范”。
书名。元房祺编。房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自称横汾隐者,曾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著有《横汾集》,已佚。此书编于大德五年(1301),选录金末元初平阳一带诗人麻革、张宇、陈赓、陈庾、房皞、段克己、段
战国初人。晋赵襄子家臣。晋出公二十年(前455)知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奔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相传他在王泽遇三神人,送给他竹二节。他至晋阳告襄子,襄子剖竹而得朱书,内云知氏将灭,赵必兴盛等意。
书名。清陈垲撰。二册。因垲号挹爽,故名。同治元年(1862)陈氏考取宗学教习,在京津教读,后累官广东曲江、潮阳等县知县,晚年在天津为书院校刊书籍。是谱自记道光七年(1827)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书名。明李之藻撰。三卷。万历年间刊刻。《天学初函》、《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中均收入此书。介绍西洋星盘的制法和用法。因星盘盘面是将天球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而成,故名。卷首冠以浑象图说、赤道规略说、
官名。西汉置,秩六百石。初隶少府,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后改归水衡都尉。掌上林苑中禽兽宫馆之事,有八丞二十尉。东汉以来改置上林苑令,亦或省称上林令。南朝梁、陈复置,隶司农卿,管理苑囿园池。北齐不置令
又称繁缺。清代地方官员缺名目之一。指职务紧要之员缺。清制,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地方官,以冲、繁、疲、难四者定员缺紧要与否之等差,其兼四项者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二项者为中缺,一项者为简缺。
战国时人。生平不详。《韩非子·难言》:“田明辜射”,称他乃世之贤良有道之士,无辜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