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黄绶

黄绶

绶即系印的丝组。黄绶指汉朝官印上的黄色绶带,亦用作低级官吏代称。西汉秩比二百石以上至五百石官吏,如小县长、小侯国相、县丞、尉等皆授铜印黄绶。成帝绥和元年(前8)。长、相一度改为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故。东汉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官亦用黄绶。


本意是黄色的印带,有时用来代指俸比六百石以下、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因为这一级别的官为铜印黄绶。《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后汉书·孝顺帝纪》:“诏幽、并、凉州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注:“二千石,太守也。黄绶,丞、尉也。”

猜你喜欢

  • 贡士

    周朝诸侯国向天子推荐人才称贡士。《礼记·射义》: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后汉书·左雄传》: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唐宋以后称由各地学校升贡入京师国子学及赴殿试者为贡士。清朝又以会试考中者为贡士

  • 寨使

    官名。金代女真人在州县内别立猛安谋克村寨,不与汉人杂居。凡五十户以上的村寨均设寨使一人,管理本寨户口,并查考一切违法事件。

  • 太子正字

    官名。见“正字”。官名。隋始置,属司经局,炀帝时改为正书,唐初复为太子正字。后代沿置,至明清称司经局正字。参见“司经局”。

  • 掖庭局主廪

    官名。金置,属掖庭局。掌皇后宫仓廪之事,以太仓官兼。

  • 观风俗使

    使职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授萧瑀、李靖等十三人,巡省天下州县,观风俗之得失,察刑政之苛弊。唐诸道临时特遣使之一。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正月,分遣萧瑀等十三人巡省天下,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

  • 东拒

    西夏官位。枢密位之一。

  • 降级

    公务员降罚方式之一。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规定,降级指降低公务员的级别(包括降等)。凡公务员考绩总成绩列在六等者,得降级、降等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又规定,公务员考绩总分数不满六十分者,降一级;平时考绩有大过

  • 提辖

    官名。①北宋州郡有提辖兵甲官,多由知州兼任。掌统辖州兵,训练教阅,维持治安。②南宋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务,文思院,左藏东西库主管官,合称“四辖”。皆简称提辖。官名。1、武官。宋代州郡多设提辖

  • 佐贰

    作为副职的官员称佐贰。《新唐书·食货志四》:“主以郎官,其佐贰皆御史。”清朝称州同、州判、县丞等为佐贰之官。

  • 国防部第三厅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参谋总长,掌管作战计划、作战命令、军队调遣、战斗编成等业务。厅长中将级,副厅长少将级。厅内分设三处,处下设科。处长为少将级,副处长为少将或上校级,科长为上校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