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正
官名。掌管道教事务之道官。金朝始置于各路,掌领一路之道人。元朝设于各州,为道正司之长官。掌道人词讼,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共同处理。明洪武十五年 (1382) 亦置于州,每州一人,为诸州道正司之长官。品秩未入流,无俸禄,颁发度牒掌钤束一州之道人。清沿明制未改,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道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道官名。宋代始设于诸州,管理地方道教事务。金置于路,地位在道录之下。元代设于州、县,州道正为州道正司的主官;县道正属于县威仪司,其地位在道录之下,道判之上。
官名。掌管道教事务之道官。金朝始置于各路,掌领一路之道人。元朝设于各州,为道正司之长官。掌道人词讼,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共同处理。明洪武十五年 (1382) 亦置于州,每州一人,为诸州道正司之长官。品秩未入流,无俸禄,颁发度牒掌钤束一州之道人。清沿明制未改,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道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道官名。宋代始设于诸州,管理地方道教事务。金置于路,地位在道录之下。元代设于州、县,州道正为州道正司的主官;县道正属于县威仪司,其地位在道录之下,道判之上。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唐代重视避讳,《唐律·职制》中规定,凡是官署名称有犯父、祖名者不得去该官署任职,否则为犯讳,得处徒刑一年。
官名。北周置。西魏恭帝三年(556),依周礼建六官,夏官府吏部中大夫属下有司勋上士,掌六勋之赏,以酬其功。北周时因征战不断,从军受勋者日众,故司勋别自立司,不复属吏部,置此为司勋司长官以掌其事。下设司
吏员名。清置,见“掌醢署署正、署丞”。
见“都史”。
官名。元置,秩正三品,员额二人,为太常礼仪院的副长官。
中央政治委员会所设专门委员会之一。见“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
官名。清朝八旗步军营之职官。康熙三十四年(1695)设。正五品。满洲旗各三人,蒙古、汉军旗各一人,于各旗步军校内派委。掌率捕盗步军三百二十人,以缉捕盗贼。
汉军勇士名。指经过选择挑出的精勇而闻命前奔的勇士。《后汉书·宋均传》:“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
官名,汉置,为临时设置代行某职的军吏。《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注:“军假吏谓军中权置吏也。”
官署名,宋置,掌酒醴之事。见《宋史·职官四·殿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