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缺
清朝官缺之一。亦称蒙古官缺。指为具有蒙旗籍身分之官员而专设之额缺。唐古特司业、助教、中书及游牧员外郎、主事定为其额缺。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给事中,御史,各部院郎中、员外郎、主事、堂主事、司务、国子监司业、助教、钦天监五官正、灵台郎、挈壶正、博士及部院衙门笔帖式、皆定有其额缺。在京官员,凡京堂以上得用满洲缺,唯内阁侍读学士不得代用。在外官员,得用满洲缺,亦得用汉缺。蒙古无从六品首领、佐贰以下之微员。
清朝官缺之一。亦称蒙古官缺。指为具有蒙旗籍身分之官员而专设之额缺。唐古特司业、助教、中书及游牧员外郎、主事定为其额缺。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给事中,御史,各部院郎中、员外郎、主事、堂主事、司务、国子监司业、助教、钦天监五官正、灵台郎、挈壶正、博士及部院衙门笔帖式、皆定有其额缺。在京官员,凡京堂以上得用满洲缺,唯内阁侍读学士不得代用。在外官员,得用满洲缺,亦得用汉缺。蒙古无从六品首领、佐贰以下之微员。
即“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官名。清朝都察院所属江南道之主官。掌道事。初为掌道,乾隆十四年 (1749) 确定本道职掌。定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汉各三人,皆为正五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裁。
“下”是“铃下”的异写。为汉朝官府中的小吏,为门下之职,掌随从、护卫威仪等事。参看“铃下”条。
官名。清与民国时期蒙古各旗置,无定员定职,在印务梅伦有事故时代理其职务。
官署名。明北京行部所属六曹清吏司之一。永乐元年(1403)始置,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四人,正六品。下设照磨一人,正九品,司狱一人,从九品。十八年迁都北京,遂罢。参见“北京行部”
同“内城巡警总厅总务处”,参见该条。
官名。北齐置,太子厩牧署长官,从九品上。隋沿置,品同北齐。唐从八品下。
武官名。明置, 见“京卫”。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秋官称“觐”《周礼·秋官·大行人》:“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说文解字》: “诸侯秋朝日觐。勤劳王事也。从见堇声。”
官名。辽置,为文班司的副主官。见“文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