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染丞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为少府监织染署次官。唐初为织染方丞,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监去方字,为织染丞,置二员,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少府监织染署亦置,从七品。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为少府监织染署次官。唐初为织染方丞,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监去方字,为织染丞,置二员,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少府监织染署亦置,从七品。
官名。金枢密院在签书枢密院事下设同佥枢密院事一员,正四品。元于成宗大德十年(1306)在佥院下置同佥三员,后定置二员,正四品。官名。元置,为枢密院的佐官。见“枢密院”。
指军功之外,以外戚重臣等身分,或因祖荫、宠幸而恃恩泽获封列侯者。《汉书》专门列有《外戚恩泽侯表》。东汉光武帝时,因外戚恩泽封侯者四十五人。指因外戚关系或因祖荫、宠幸而被封之侯,以区别因军功封侯之侯。《
官名。西汉置,属执金吾,为式道右候副职。东汉省。官名,西汉置,属执金吾,为式道右候之副,车驾出,掌佐式道右候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参看“式道候”条。
官名。汉朝时西域尉犁等国置,员一人。官名,西域尉犁国置,掌佐国王治国。《汉书·西域传下·尉犁国》:“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译长二人。”
官名,汉置。汉朝公府及郡国分曹办公,曹的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或“史”。但也有称“副掾”的。《史晨后碑》载鲁国孔庙置副掾及百石卒史。
官府文书名。宋朝百官诣殿朝见皇帝,宰相为班首押班,向皇帝所呈贺表、拜表,称为百官表。郡国有大庆瑞、奉上尊号、请行大礼等,群臣皆上百官表。
为大行令的属官,职似谒者,掌斋祠傧赞等。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大行令”条。
① 爵名。周朝始设,为五等爵之第四等。《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一说子、男爵位属同一等。《孟子·万章上》:“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
县级行政官员统称。《管子·大匡》: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凡县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泛指县令县长的属官,不同名称的县吏分掌其职事,都是县属的办事官员。《后汉
武官名。辽置,见“行军都押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