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左侍郎
官名。明、清礼部之副长官。自唐至元,礼部均设侍郎,一二人不等。至明,始分左、右,以左为上,左、右各一人,正三品。共佐尚书掌部务。清沿明制。初以左、右参政为礼部副长官,顺治元年(1644) 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无员限。十五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共四人。初制,满洲、汉军充任者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满侍郎为三品,康熙六年 (1667) 复故,九年仍改三品。雍正八年 (1730),俱定为从二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其称遂废。
官名。明、清礼部之副长官。自唐至元,礼部均设侍郎,一二人不等。至明,始分左、右,以左为上,左、右各一人,正三品。共佐尚书掌部务。清沿明制。初以左、右参政为礼部副长官,顺治元年(1644) 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无员限。十五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共四人。初制,满洲、汉军充任者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满侍郎为三品,康熙六年 (1667) 复故,九年仍改三品。雍正八年 (1730),俱定为从二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其称遂废。
官名,属五威将,掌佐五威将班符命于天下。详《五威前帅》条。
官名。见“司则”。
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务之官员议事的地方。参看“噶布伦”条。
不服君命的流亡散乱之臣。《尚书·大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疏:“《正义》曰:逋,逃也,播谓播荡,逃亡之意。”《汉书·翟义传》言翟义、刘宇、刘信、刘璜起兵反王莽,王莽仿《尚书·周
官署名。元代设此官署,管领上都路元籍军人等事。其长官称都指挥使,正三品。还有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佥事(正四品)、经历(从七品)、知事、照磨等官。见《元史·百官二·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官署名。元置,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为领兵武职。《三国志·宗室 ·孙辅传》: “(辅)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二郡。”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孙辅传》:“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
武官名。北周置,正职为上士,副职为倅长中士。参见“六率”。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平政院的长官。见“平政院”。
即“梅勒章京”。
官名。渤海国十卫之一右熊卫长官,置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