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知制诰

知制诰

官衔名。唐初中书舍人掌草拟诏敕,称知制诰。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或以尚书省诸司郎中等官领其职,称兼知制诰。其后翰林学士入院一年即加此衔,专掌内制,草拟机密诏令; 以他官兼者则掌外制,起草政府文书。宋初因之。后翰林学士别领省府职任时仍带此衔; 他官领外制者,亦或带此衔出为外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复置中书舍人,罢他官知制诰,而翰林学士仍带此衔,以示其专掌内制。辽朝为翰林院属官。金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皆带此衔,掌制撰词命。明初翰林院亦置,以本院官充任,掌制诰。后罢,其职归内阁。清朝为军机章京之俗称。


官名。唐置,掌起草诏命;由翰林学士任此官者,专掌内命,其他官员任此职者称外制。其权颇重,号称内相;内宴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宋明沿其制。见《新唐书·百官一·学士之职》、《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明史·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奉国将军

    ①爵名。明朝为宗室封爵之第七等。位辅国将军之下。清朝为宗室封爵之第十三等。位辅国将军下、奉恩将军上。并有一、二、三等之别,秩视武职正三品。②散阶称号。明朝为武职从二品之加授。爵名。明朝郡王次曾孙授奉国

  • 左国史

    官名。三国吴置,为史官,与右国史同掌修国史。多以他官兼领。《三国志·韦曜传》: “为侍中,常领左国史。”官名,三国吴置,与右国史共修国史。《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表曜为太史令

  • 大贵人

    死后追加的尊号。东汉光武帝刘秀初置贵人,地位仅次于皇后。大贵人是对帝妃或王妃死后追加的尊号。《后汉书·皇后纪》:“梁贵人者,褒亲愍侯梁竦之女也。少失母,为伯母舞阴长公主所养。年十六,亦以建初二年与中姊

  • 四川司

    官署名。即“四川清吏司”。

  • 部校尉

    官名,汉置,仅次于将军。大将军营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掌一部兵马,俸比二千石。属官有司马一人,掌领兵,俸比千石。见《后汉书·百官志》。

  • 加顶带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清道光时,陈孚恩暂署山东巡抚,授刑部侍郎,回京面陈,以在署任不受公费,诏嘉之,特加头品顶带,紫禁城骑马,赐“清正良臣”匾额。

  • 铁官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管子·海王篇》: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铫一铫,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者,天下无有。”战国时

  • 伊齐辖喇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郎中”。

  • 守京辅都尉

    官名,汉置,京辅都尉,掌京城及郊区的治安。守:兼任。《汉书·王尊传》:“于是凤荐尊,征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参看“守”条。

  • 神劲军指挥

    官名。南宋置御前方弩营,后改名神劲军,其官为神劲军指挥。见《历代职官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