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监生

监生

①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五代时已有此称。后唐制,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初补时交束脩钱二千,及第后交光学钱一千。宋朝亦沿此称。明朝监生分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凡以举人资格入监读书者称举监,以贡生资格入监读书者称贡监,官宦子弟不经考选而取得监生资格者称荫监,由普通身份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称例监。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而民生多。洪武二十四年(1391),官、民生一千五百三十二名,二十六年至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九年(1411),南、北监监生九千八百八十四名。宣德四年(1429),四千八百九十三名。其盛况可见。景泰(1450—1456)间始有例监。其中有生员以纳粮、马、银得以入监者,即纳贡; 亦有幼童、白丁和商贾以捐纳入监者,称民生、俊秀、或曰例生。天顺(1457—1464)、成化(1465—1487)时,监生至数万人,大都不入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其质量大逊于前。清朝凡国子监肄业生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由皇帝恩赐国子监生资格者称恩监。荫监有二,遇恩诏予荫者为恩荫,因公差军务遇难予荫者称难荫。由附生或武生举报入监者称优监。廪、增、附生及俊秀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称例监。清制,监生考职,用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等。乾隆(1736—1795)以后,一般所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间,推广举人入监,时风稍振。未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②宋朝司天监(后改太史局)之属员,位在学生之上。


(1)国子监所属学生。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宋沿唐制,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高、中级官员子弟为生员,称为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均由国子监发给监牒(学生身份的证明文件)亦称监生。明初由各省择送生员学行俱优者入国子监,举人会试不第者亦可入监读书。清沿明制,国子监在北京者称为北监,在南京者称为南监。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只留北监,又称国学、太学。肄业生员有贡监(凡由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而入国子监者通称贡监)、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诸名目,通称为国子监生。此外,七品以上官有子弟勤敏好学者,廪、增、附生文艺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入监读书;满洲勋臣子弟与孔氏及先贤后裔之送监者,亦通称国子监生。肄业生员分内外两班。凡入国子监之初,须经考试,贡监一、二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一等,乃许补班。内班住舍,学习主要内容有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其他如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随资性所宜而学适当课程,兼习晋唐书法。外班不住宿,每月在规定听课日期内始至监。凡八旗子弟家在大兴、宛平县境内者,内班生愿依亲处馆住在外面者、满蒙汉军恩监生习翻译或骑射不能竟月在学者,均编为外班。内班生学习期满考试,清初有历事与积分二法。历事指拨发至各部院练习政事,每三月考勤一次,一年期满送廷试;积分法指监生在每次考试时成绩优秀者许积分,一等与一分,二等半分,一年为限,积满八分为及格。积分及格者免予拨历,迳送廷试超选。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停积分法,康熙初拨历亦停。监生学习期满咨部考试,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任用。其后国子监管理不严,日久六堂废弛,内班学生亦散处在外,遇堂期、季考、月课始一至斋,外班生无考试之法,且不咨部考试用官,更是形同虚设。(2)指司天监的学生。宋制,司天监置监生,地位在学生之上。凡正名学生入司天监五年以上,精通历算、天文、三式、经书等,经补试合格,方得补为监生。司天监改为太史局后,监生亦改称局生。

猜你喜欢

  • 典

    宫中女官名。见“司”。

  • 会表

    天子会诸侯或诸侯之霸主会诸侯时,诸侯皆依次设位并在其位置立标志,谓之会表。《左传·昭公十一年》: “叔向曰: ‘单子其将死乎,朝有著定,会有表, 衣有��, 带有结, 会朝

  • 直寝

    官名。北魏置。是皇帝左右的侍卫武官,多选用功臣子弟充任。北齐时为左右卫府直阁属官,从五品。侯景篡梁后,于太始元年(551)改直殿主帅为此。隋初属左右卫府,员十二人,从五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罢。

  • 司膳使

    使职名。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907)改御食使置。官名。唐有御厨使,五代后梁时改称御厨使(《五代会要》卷二十四作“御食使”)为司膳使,后唐复旧。参见“御厨使”。

  • 长安游徼

    吏员名。汉置,属长安令,见《汉书·赵广汉传》,秩二百石,掌徼巡盗贼之事。

  • 山东东西路提刑司

    官署名。九路提刑司之一。掌本路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山东济南府。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 水部侍郎

    官名。魏晋南北朝尚书水部曹长官称郎,其资深者可转侍郎。隋初定名侍郎,正六品,文帝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水部郎。官名,隋置,属工部尚书;唐改称水部郎中,掌沟渠津梁舟船运

  • 升平署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机构。掌承应宫廷奏乐演戏之事。初称“南府”,道光七年 (1827) 改是称。设管理事务大臣一人司之,下设司员、笔帖式、副催长、披甲等员分理事务。以太监为内学学生,以民人为外学学生

  • 空衔前锋校

    官名。清朝前锋营之职官。额定八员,左、右翼各四人。由统领于前锋校内选充。佐前锋参领掌分辖营众。

  • 中黄门署

    官署名。十六国后燕、北魏、北齐皆置。北齐属长秋寺,置令、丞。领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博士等官,皆用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