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堂
明清地方府、州、县主官之尊称。
1、官府治事(处理政务)的大厅。《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
2、明朝、清朝的知府、知州、知县称正堂。意即府、州、县的正职长官称正堂。明清的行政区辖与汉朝不同,汉朝是州、郡、县;一州辖数郡,一郡辖数县,明清是省、府、州、县,州属府管,下辖县。
明清地方府、州、县主官之尊称。
1、官府治事(处理政务)的大厅。《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
2、明朝、清朝的知府、知州、知县称正堂。意即府、州、县的正职长官称正堂。明清的行政区辖与汉朝不同,汉朝是州、郡、县;一州辖数郡,一郡辖数县,明清是省、府、州、县,州属府管,下辖县。
隋文帝开皇六年 (586)始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从六品上。实闲简无事。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虞员外郎,寻各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不预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官名。明代置于州县,掌税收之事。参见“税课司大使”。
官名。宋朝閤门司置,初选通识文字、善于宣赞、熟于祗应者任职,后用为横班阶官以加赐武臣。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复为职事官,从七品。徽宗政和六年 (1116) 改宣赞舍人,掌传宣赞谒之事
官名。东汉置,属大长秋,为中宫署令副职,员一人,秩三百石,以宦者任之。官名,汉置,由宦者担任,为令的佐官,助令掌中宫请署天子数等职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四》。
见“判州”。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辽朝为大详稳司下级军官。官名。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晋书·职官志》:“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清朝有步军校、护军校、亲军校等。见《清会典·事例·兵部官制》。
官名。北齐置,见“驼牛署令丞”。
官名。辽朝大详稳司长官。武官名。辽置,见“大详稳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