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承旨司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初因之。设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为正、副长官,设副承旨分领诸房公事。掌传达皇帝命令,管理枢密院内部事务。皇帝于崇政殿阅试禁军武艺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都承旨、副都承旨侍立于侧,随事陈奏,或取旨以授有关机构。并掌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属吏功过、迁补等事。
官署名。宋置,以都承旨与副都承旨为正副主宫。初用院吏补迁,崇宁以后专用武人。掌承宣旨命,统领院务。在便殿侍立、阅试禁卫兵校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随时陈奏,或取旨以授有关机关;并掌管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属吏功过、迁补等事务。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初因之。设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为正、副长官,设副承旨分领诸房公事。掌传达皇帝命令,管理枢密院内部事务。皇帝于崇政殿阅试禁军武艺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都承旨、副都承旨侍立于侧,随事陈奏,或取旨以授有关机构。并掌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属吏功过、迁补等事。
官署名。宋置,以都承旨与副都承旨为正副主宫。初用院吏补迁,崇宁以后专用武人。掌承宣旨命,统领院务。在便殿侍立、阅试禁卫兵校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随时陈奏,或取旨以授有关机关;并掌管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属吏功过、迁补等事务。
见“甘肃行省”。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掌铨选人士,四品。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即以他官兼理大理正事。道宗大康 (1075—1084) 初,耶律俨以少府少监知大理正。
官名。东汉置。隶少府所属掖庭令,员一人,秩三百石,以宦者任之。官名,东汉置,掖庭丞分左右,共佐令行职事,参看“掖廷”、“掖庭令”条。
七曹即七兵,又称七曹郎。参看“七兵”。
官名,掌佐令掌中御府。参看《中御府》条。
官名。满语称“巴牙喇壮达”。清朝八旗军营之下级官员,即护军队长。八旗满洲每佐领下各一人,共六百八十一人。其中包括空衔花翎护军校五十六名,每旗七人。八旗蒙古每佐领下各一人,共二百零四人。正六品,掌分辖营
官署名。明朝商业税务机构。设于北京通州(今北京通县),设大使、副使各一人。掌科收竹木柴薪税。
少保之别称。
①官署名。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北魏始有礼部,王䛯曾任礼部尚书,然其制不详。 西魏置, 文帝大统十二年 (546) 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