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戊己校尉

戊己校尉

官名。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始置,掌管屯田事务,治所在车师前王庭,隶西域都护,单独设府,有丞、司马、候等属官。所领吏士亦任征伐。秩比二千石。新莽至东汉初或置或省。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后74)复置二员,一屯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一屯车师前王部柳中城,相去千余里。后或置或罢。安帝永初元年(107)省西域都护后,常与西域长史共同管理西域事务。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亦置,治所在高昌,四品。两晋沿置,四品。十六国前凉张骏檎戊己校尉赵贞,以其地为高昌郡,仍置其官,与西域都护、玉门大护军并号三营。南朝宋亦曾以北凉主沮渠安周领之。


官名,汉元帝初元元年置,为西域都护属官,属下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掌护西域诸国及屯田事务,单独开府,驻车师前王庭。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书·西域传》。王莽和东汉时置时废。《汉书·王莽传中》:“是岁,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已校尉出西域……戊已校尉郭钦别将。”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又置戊已校尉。《后汉书·耿恭传》:“乃以恭为戊已校尉,屯车师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已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章帝建初元年“罢戊已校尉官”。安帝时又置。安帝永初元年罢西域都护后,戊已校尉与与西域长史共驻高昌。见《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安帝纪》。《后汉书·西域传》:“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和帝永元)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已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其后,三国魏文帝沿置,驻高昌。《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已校尉。”两晋沿置,四品。

猜你喜欢

  • 大梁司寇

    官名。又称“邦司寇”。战国魏置。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掌刑徒及督造兵器。魏惠王九年(前361)迁都大梁,故名。《三代吉金文存》卷三第四三页:“(梁)廿又七年, 大(梁)司寇

  • 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督察西北路阻卜诸部。

  • 讲书

    官名。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置,属亲王府,掌教授皇族子弟。凡皇族年三十五或年十五以上及一百一十三人之王府,置四员。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改为王府教授。

  • 内正司

    官署名。元朝始置,隶中政院,正三品衙门。设卿四人,下有少卿、丞等。领尚工署、赞仪署、管领六盘山等处怯怜口民匠都提举司,掌中宫百工营缮及地产、牲畜,以供给膳服、赐予之用。明洪武六年(1372)置,专纠内

  • 左西掾

    官名。司徒府左西曹长官。参见“司徒左西掾”。官名。见“公府西曹”。

  • 宣抚司副使

    官名。宋朝宣抚司之副职。或佐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沿边地区及统率一路至数路军旅,或任宣抚使职事。元朝为地方行政机构宣抚司之职官,位同知之下,协掌司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系土官官署

  • 尚书左选员外郎

    官名。见“尚书左选郎中”。

  • 五百

    亦作伍佰,汉朝官府执役者,官员出行时充作前导,文武官员因职位不同,人数也不等。据《后汉书·舆服制》璅弩车前伍佰,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皆四人,四百石至二百石皆二人。三国蜀、晋及南朝宋亦

  • 某某面都招讨使、招讨使

    武官名。后梁有西南面招讨使,《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记“弘农王以鄂岳观察使刘存为西南面都招讨使。”后唐有东南面招讨使,《资治通鉴·后唐纪四》记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以东川节度使董璋充东南面招讨使

  • 养马士

    官名,掌养马。《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