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官学入仕

官学入仕

西周春秋时士的主要入仕途径。《礼记·王制》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征指徭役之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 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这种对于士的逐级选拔,近人陈青认为是一种选拔行政官的升格考试,在其所著《中国教育史》中说:“升格考试分作三步,第一步由乡大夫初试,取中了的录入乡学肄业称为秀士。到相当期限,经过复试,取中了的由乡大夫造册报告到司徒,称选士。第二步由司徒初试选士,取中了的升入大学肄业,称作俊士。到相当期限,完成了大学的学科,经过复试,取中了,再奖以荣名,叫做造士。造士即学业造成了的士子,将来候补的官吏。得了造士以后,由教官大乐正报名到天子,经过第三步的选拔,发交司马量材录用,此时则名之曰进士。”又《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指的就是“乡论秀士”之制。“”是考校之意,也就是乡大夫每三年要考校乡内的学士,选拔出贤德多才的人。孙诒让《周礼正义》引黄以周说:“乡遂大夫所考学士,必升诸国学,教成而后用之。故郑注《王制》‘命乡试秀士’云:‘秀士,乡大夫所考有道义者,即以《乡大夫》文言之,明其同也。”上述选士制度不一定完全符合当时事实,其中难免糅合了后来儒家的设想。不过反映了当时仕进出于学的基本事实。与宋人苏轼《养士论》一文中所指出的三代以上仕进之路“出于学”的论断正相符合。

猜你喜欢

  • 桃氏

    官名。周朝置。掌冶铸剑类兵器。《周礼·冬官·考工记》: “桃氏为剑。”

  • 清道斩斫使

    使职名。唐僖宗光启二年(886) 宦官田令孜劫帝幸宝鸡,锋镝纵横,帝以神策军使王建、晋晖为清道斩斫使,以长剑五百前驱奋击开道,乘舆方得前行,而入散关。

  • 旗籍司员外郎

    官名。即“旗籍清吏司员外郎”。

  • 吏部司马

    官名。麹氏高昌国吏部次官,协助吏部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始被派遣到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 章佩监太监

    元置,为章佩监的佐官。见“章佩监”。

  • 礼部四属部

    官署合称。明洪武六年 (1373) 于礼部下置总部、祠部、膳部、主客四部,称礼部四属部。属部分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三人。十三年改每属部主事各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四属部为仪制

  • 左执法

    官名。①战国齐威王置。执法官。《姓氏书辨证》卷二引《世本》: “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藩。”②三国吴置。员一人,与中、右执法共平诸官事。《三国志·薛综传》: “孙皓初,(薛莹)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官

  • 侯家丞

    侯的家臣之一。西汉始置,主侍侯,理家事。列侯在临终时关于后事的重大安排,均由家臣上奏、转达或者代表侯本人致礼,在家臣中其地位较高。东汉时规定列侯所食封户不满千户的不得置家臣。三国魏于家臣之上置家令,家

  • 六厩令丞

    官名。西汉武帝时置六厩令及丞,属水衡都尉,主管养马。六厩之名不详,水衡都尉不主马政,上林之六厩不可能就是太仆所属的六厩,太仆的六厩规模很大,各置令丞,其厩也不必在上林,故上林六厩大概是上林中的小型马厩

  • 汉人宣徽院

    辽朝官署名。即南面官之“宣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