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士

司士

官名。①殷朝五官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郑玄注: “此亦殷时制也。”②西周掌百官狱讼刑罚之官。《牧簋铭》: “王若曰: 牧,昔先王既命汝乍司士,今余……命汝辟百寮。”③春秋晋国车右属官,掌训练勇力之士以供驱使。《左传·成公十八年》: “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孙颖达疏:“司士,车右之官”,“春秋之世,车右为尊,此司士盖《周礼》司右之类,为车右属官。”④ 司马属官,掌群臣朝仪班位。《礼记·文王世子》: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郑玄注: “司士,亦司马之属也,掌群臣之班,正朝仪之位。”兼掌大夫宾客馈食之礼。《仪礼·少牢馈食礼》: “司马刲羊,司士击豕。”贾公彦疏: “案《周礼》注: ‘司空承豕’。司士乃司马之属官,今不使司空者,诸侯犹兼官,大夫又职职相兼,况士无官,仆隶为司马、司士,兼其职可知,故司士击豕也。”又掌士射仪之礼。《礼仪·大射礼》: “大射之仪”,“司士戒士射,与赞者。”郑玄注: “赞,佐也,谓士佐执事不射者。”⑤ 《周礼》官名,为夏官司马之属,下大夫爵,掌群臣名籍、爵禄、正朝仪之位; 掌国中士治戒令; 凡祭祀、会同、大丧、军事,掌士之戒令行事。西魏、北周仿《周礼》置六官,于夏官府置,以中大夫为长官,统中士、下士。⑥唐朝京县置,有佐四人、史八人。⑦司士参军事的省称。


官名。商代为天子五官之一。见《礼记·曲礼下》。周代掌群臣名籍、爵、政令等事。《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掌国中之士治,凡其戒令。”

唐朝县有司士,主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见《通典·职官十五·总论郡佐》。

猜你喜欢

  • 北平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洪武十五年 (1382)置,为明初诸道监察御史之一。设三、五人,秩正七品,掌监察百官。以时巡按所部,追核刑名,照刷卷宗;并协管在京吏部、金吾卫、旗手卫、直隶苏州府卷宗照刷工作。永乐元年 (14

  • 南京钦天监

    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于北京置钦天监,原在南京之钦天监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钦天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一人,主簿一人,五官正一人,五官灵台郎二人,五官监候一人,五官司历一人,

  • 札萨喇嘛罗门罕

    唐古特官。清设于后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一人,代理班禅理政,亦称商卓巴尔,例由驻藏大臣会同班禅拣放,为后藏政治中心札什伦布最高的官。民国时期沿置。

  • 行偏将军事

    代行偏将军之职事。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赵憙传》:“更始征憙……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参看“偏将军”条。

  • 卤簿使

    使职名。掌天子车驾仪仗次第。唐开成五年(840)葬文宗,以兵部尚书王起为之。五代沿置,多以兵部尚书充任。宋初始改以他官充任,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始铸其印;真宗大中祥符(1008—1021)以后,

  • 陇西南部都尉

    官名,汉武帝元朔四年初置,驻陇西临洮县,俸比二千石,掌统帅驻军,维持地方治安。《后汉书·孝顺帝纪》:“夏四月,复置陇西南部都尉官。”

  • 理事官

    官名。清入关前置。太宗崇德三年(1638),于六部、理藩院等机构设,员额不等。顺治元年(1644)改为郎中。唯宗人府于雍正二年(1724)复改郎中置。参见“宗人府理事官”。官名。清朝宗人府设此官,掌宗

  • 麸面库

    见“外物料库”。官库名。宋置,见“外物料库”。

  • 太仆寺卿

    即“太仆卿”。官名。为太仆寺长官。参看“太仆寺”条。

  • 律例馆

    官署名。清朝刑部所属机构。顺治二年(1645)始设。特简王大臣为总裁,以各部院通习法律者十八人为提调、纂修等官。乾隆七年(1742)改隶刑部。设总裁无定员,以刑部尚书、侍郎兼充,提调官一人,纂修官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