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官

中官

官名。(1) 对春、夏、秋、冬官而言。贾公彦《周礼正义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高辛氏因之”。唐朝以来,司天官有中官,设正一人,与春、夏、秋、冬诸官正掌习四时,各司其方之变。(2) 春秋晋国同姓贵族任职于宫室者,即内官。汉朝指宦官,以阉人给事于禁中故名。唐朝为内侍省官。唐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至永淳(682—683)末,权未假于内官。神龙 (705—707) 中,宦者三千余。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德宗时,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命中官掌之,置护军中尉二员、中护军二员。亲军之权,全归宦者。将兵于外者,谓之观军客使。宋朝时,宦官亦称中官。(3)京官或朝中之官泛称。


1、中间之官,与春夏秋冬四官相对而言,掌土地万物。《史记·五帝本纪》:“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注:“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记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掌土地万物。

2、东周王室掌伙食的官员。朱德熙、裘锡圭《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中有“中官”,作者认为是皇后的食官。

3、内朝官。内朝官指在朝内任职的官员,与外朝官(指在地方任职者)相对而言。《后汉书·郎顗传》:“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务。”

4、宦官。宦官又称太监,俗称老公。《汉书·高后纪》:“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注:“师古曰:诸中官,凡阉人给事于中者皆是也。”《后汉书·孝顺帝纪》:“四年春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后汉书·孝桓帝纪》:“二年春正月,初听中官得行三年服。”注:“中官:常侍以下。”《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自此中官数因事称诏诋毁之。”

猜你喜欢

  • 小司玉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玉司次官,佐司玉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广西部

    官署名。① 明朝户部十二属部之一。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原民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四属部而置十二属部,分别以十二布政司为名。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领广西布政司户口、钱粮等事。部下分设四科

  • 左天驷监

    见“天驷监”。

  • 粉侯

    驸马都尉俗称。

  • 审刑司右审刑

    官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于审刑司置,一人,正六品。掌审理刑狱之事。十九年罢。

  • 典功

    吏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典妇功,职司教导及督促妇女纺织等事务。宋代仿《周礼》之制置典功,属殿中省尚衣局,员额二十人。

  • 换授

    荐举制度。明崇祯(1628—1644)始定,由亲王保举宗室入仕。无亲王之藩,郡王亦可保举。

  • 宾部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宾部司长官,掌大宾客之仪,主要是南朝陈、北齐及突厥等敌国使臣晋见皇帝的礼仪。下设小宾部下大夫、小宾部上士以佐其职,领司仪上士、东掌客上士、南掌客上士、西

  • 司州牧

    官名。北魏京畿行政长官,治洛阳。太和二十三年 (499) 由司州刺史改名,从二品。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534),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迁都于邺,改原相州刺史为司州牧。北齐沿置。属官有别驾从事史,

  • 左飞龙院

    官署名。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 )分飞龙院置,掌马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