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大夫

上大夫

① 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高的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之上大夫相当于次国下卿,小国中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改秩)二千石曰上大夫。”③官名。北魏初置。《魏书·儒林传》:“国初(梁越)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未载。④西魏、北周置。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此职,如“小冢宰上大夫”、“小司徒上大夫”等,为六府的副长官。明帝时置“御正上大夫”。静帝大象元年(579),宣帝又置“内史上大夫”。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⑤王国官。北齐置,辅佐诸皇子、王、公。皇子王国员二人,从八品。诸王、公国员一人,从九品。


1、爵名。周置,位在卿下,分上中下三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左传·庄公十四年》:“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汉书·司马迁传》:“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2、官秩名。上大夫又称二千石,指二千石俸的官员。王莽改“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见《汉书·王莽传》。

3、官名,北魏置。《魏书·儒林传》:“(梁越)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西魏北周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都置上大夫,为六府的副长官。北齐时,皇子王国置上大夫二人,从八品,其他王公国一人,从九品,为皇子王公的辅佐官员。

猜你喜欢

  • 驻京提塘官

    官名。清沿明制,各省督抚派员驻在京城,传递本省与各部院来往文书,领送、颁发各省官员的敕书与各州县印信,称为提塘官。员额每省十六人,由各省选武进士、武举人或低级候补武官咨兵部充补。

  • 左神策军上将军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加官,无实职。在右神策军大将军下。

  • 郡主额驸

    见“额驸”。

  • 典丝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进贡丝织品的鉴定、标价、收藏及支出。《周礼·天官》: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掌丝入而辨其物,以其贾楬之,掌其藏与其出。与待兴

  • 典北锣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北王府,员额二十四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锣”。

  • 州牧

    官名。省称牧。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监察诸郡,秩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位次九卿。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复旧称。元寿二年 (前1) 又改州牧。东汉复置刺史,逐渐演

  • 大门官

    唐朝御史大夫别称。《资治通鉴》卷244唐文宗太和六年十二月丁未“初,李宗闵与德裕有隙”条胡三省注: “唐制: 大朝会,御史大夫帅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于两观,故以为大门官。”唐朝称御史大夫为大门官。

  • 扶尉大夫府

    官署名,参看“扶尉”条。

  • 六厩丞

    官名。西汉属水衡都尉,为六厩令副贰。成帝建始二年(前31) 省。据《汉旧仪》云,天子六厩即未央、 承华、騊駼、 骑马、 辂軨、 大厩, 马皆万匹。官名。天子置六厩,各养马万匹,每厩置丞,佐令掌厩事。参

  • 租庸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始置,以宇元融勾当租庸地税使,天宝二年(743)以陕郡太守韦坚兼知勾当租庸使, 天宝六载(747)杨慎加诸郡租庸使,代宗广德元年(763)考功郎中裴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