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城
一名和龙城。又称龙城、龙都。即今辽宁朝阳市。《十六国春秋辑补 ·慕容皝传》: 东晋咸康七年(341),“皝以柳城之北、龙城之南,福德之地也,使阳裕等筑龙城”。即此。咸康八年 (342) 自棘城迁都于此。前燕建国迁都蓟后,于此建留后。隆安元年 (397) 后燕慕容宝复以此为都。义熙五年(409) 冯跋于此建立北燕,号黄龙国。北魏太延二年(436) 攻克此城后,改置营州。
即“龙城(2)”。
一名和龙城。又称龙城、龙都。即今辽宁朝阳市。《十六国春秋辑补 ·慕容皝传》: 东晋咸康七年(341),“皝以柳城之北、龙城之南,福德之地也,使阳裕等筑龙城”。即此。咸康八年 (342) 自棘城迁都于此。前燕建国迁都蓟后,于此建留后。隆安元年 (397) 后燕慕容宝复以此为都。义熙五年(409) 冯跋于此建立北燕,号黄龙国。北魏太延二年(436) 攻克此城后,改置营州。
即“龙城(2)”。
一作墟沟镇。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墟沟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虚沟城。
元置,属崇安县。在今福建武夷山市旧南门外。明初改为长平驿。
即今广东东莞市西北中堂镇。明设巡司驻此。
清置,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北。《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第一站” 条下: “高丽屯站在铁岭县北十里。”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卷105琼州府乐会县:龙见石“在县西北十五里。状如龙首。山脊半里许皆黑石,崚嶒叠出,若龙鳞然。黎盃水绕其前”。
①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清一统志·平阳府》:千金堰“在临汾县东北八里。明万历间建。高一丈六尺,阔七尺,长一百二十丈。建闸四,以障涝水。其西北三十步为洞,砌以砖石,高三丈”。②即千金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即今陕西定边县东南新安边乡。明成化十一年 (1475) 于中山坡置。《方舆纪要》 卷61榆林镇: 安边营 “有二: 旧营,地名深井,成化中移治迤南中山坡,曰新安边营。《五边考》: 西路参将驻新安边营,
在今陕西汉阴县西三十二里。《舆地纪胜》卷189引《元和志》云:方山关,“(唐)贞观十二年置,北阻方山,南临汉水,当东西驿站”。《宋史·高宗纪》:南宋绍兴二年(1132),“金人攻方山原,陕西统制杨政援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贺兰山。岩画北起贺兰山北端的麦如井,南至中卫北山的大麦地一带。共有二十余个沟口,其中贺兰县境内分布较为集中,有大、小西峰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等。岩画的主要内容有图腾崇拜、出行狩
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魏书·地形志》:乐平郡石艾县有 “董卓城”。《元和志》 卷13广阳县:董卓垒 “在县东北八十里”。并引 《水经注》 曰: “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明一统志》 卷19太原府: 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