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关
又作洪关。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水经·河水注》: 门水 “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
又称洪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雍州部将柳元景等北伐,据此。
又作洪关。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水经·河水注》: 门水 “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
又称洪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雍州部将柳元景等北伐,据此。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北二十里曹路。清时有把总驻守。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川沙县北有 “曹家路”。
在今河北任丘市南。《方舆纪要》卷13任丘县“金沙岭”条下:“县南有白马峰,其后水流决溢,皆堙为平陆。”《清一统志·河间府一》:白马峰“状如白马,故名”。
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部。《清一统志·云南府》 引《罗次县志》:“南诏有扶邪都统。《实录》云,南诏于罗次州,置扶邪县。”
五代晋天福初改竟陵县置,为复州治。治所即今湖北天门市。北宋熙宁六年 (1073) 改属安州。元祐初复为复州治。南宋绍兴三年 (1133) 为荆湖北路安抚使驻地。元属沔阳府。明属沔阳州。清属安陆府。雍正
在今贵州天柱县西北。清咸丰五年(1855),姜映芳等领导侗族人民起义于此。
在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西南八十里钱塘江中。《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岩门山,“山上有塔,宋设盐场于此”。
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巴邱镇北里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孙策“还定豫章、庐陵,留(周瑜)镇巴丘”,即此。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古县名。三国吴分新淦、石阳
五代唐置,属剑门县。为董璋置七砦之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顶。《方舆纪要》卷68剑州: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辽世宗以俘汉户置,为海北州治。治所即今辽宁义县东南四十里开州屯。金属义州。元废。古县名。辽世宗置,治今辽宁省义县南开州屯。为海北州治。金属义州。元废。
①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为武都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水地坝)。西魏改名安育县。②北魏太和九年(485)置,属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洮河东岸。西魏废。③北魏置,属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