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鹿山
又名驳乐山、福禄山、阳龙山。在今广西桂林市东。《元和志》卷37临桂县:驳鹿山“一名福禄山,在县东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驳鹿山,“按《旧经》云: 初元康师居此,唐玄宗赐白鹿,常出入骑之,因号驳鹿山”。
又名驳乐山、福禄山、阳龙山。在今广西桂林市东。《元和志》卷37临桂县:驳鹿山“一名福禄山,在县东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驳鹿山,“按《旧经》云: 初元康师居此,唐玄宗赐白鹿,常出入骑之,因号驳鹿山”。
①在今福建德化县城西南。明 《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 琼山 “在德化县西南,一名囷山。上有石堂、石灶、石鼎。相传秦汉间有隐士居此修炼”。②在今海南省琼山市南六十里。《元丰九域志》卷9: 琼山县 “有
①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北。《寰宇记》卷56武安县:“三门山,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②在今浙江象山县南三门湾中。《方舆纪要》卷92宁海县:三门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海舟出入必经之所,今设兵
①古道路名。亦作零关道、灵山道。西汉武帝时开。自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岸,沿小相岭山脉东麓南行,经孙水河西转入安宁河,南至西昌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即此。②亦作零关
一名仙台山,又名玉女山。在今四川北部与陕西边界上,西接摩天岭,东连大巴山。东西走向,海拔1500—2200米,为汉水与嘉陵江分水岭。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绍兴三年二月载:“巴之北境即米仓
清帕米尔八卡之一。光绪五年(1879)后置,在今穆尔加布。宣统《新疆图志》卷5:光绪十八年(1892),“俄兵筑垒于让库尔及六尔阿乌”。即此。今属塔吉克斯坦。
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北。《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上虞县“有仇亭”。即此。西汉建。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东北。《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上虞县“有仇亭”,即此。
明万历间筑城,即今云南宾川县东北六十里平川乡。辛亥革命后曾称平川镇。
唐贞观元年(627)置,属荣州。治所即今四川荣县。《元和志》卷33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永徽二年(651)为荣州治。北宋治平四年(1067)改为荣德县。古县名。唐贞观元年(627年)
即今贵州黎平县南顿洞乡。明郭子章 《黔记》 卷5: 黎平府 “南有一路皆苗出入,汉人罕进,十里至顿洞寨,十里至擒鬼坡,向日皮林戕杀官军于此”。“顿洞” 系侗语音译,意为风箱口之地。
当在今四川西昌市境。《明史·李应祥传》:万历中,讨建昌逆酋安守、五咱之乱,“裨将田中科营麦达,逼安守。会谍者报守谋袭中科,应祥夜饮材官高逢胜三巨觥,令率敢死士三百疾趋七十里,抵麦达而伏。守夜至,遇伏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