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港
在今浙江象山县东。《方舆纪要》 卷92象山县: 青门港 “在县西 (应系 ‘东’ 之误) 爵溪所东南。有山回抱,可以避风”。
在今浙江象山县东。《方舆纪要》 卷92象山县: 青门港 “在县西 (应系 ‘东’ 之误) 爵溪所东南。有山回抱,可以避风”。
即斗山。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辛谠运粮钱船 “还至斗山”。胡注: “斗山,在盱眙县,亦曰陡山,临淮流。斗山之东,则古盱眙。” 《方舆纪要》 卷21盱眙县:陡山 “
即今贵州凤冈县北官坝。《明史·四川土司传》: 杨应龙攻陷綦江,“益结九股生苗及黑脚苗等为助,屯官坝,声窥蜀”。即此。在今贵州省凤冈县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酉阳宣抚司于此败播州军。
即典巴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境。后并入安冲土司。
亦作灵山。即今四川甘洛、越西二县与冕宁县界上之小相公岭。西汉时之灵山道 (路),以此名。
即今江西临川市东南二十里流坊。明弘治《抚州府志》 卷6: 临川县六都有刘坊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 临州县东南有流坊墟。
①又名龙池河、五里河。在今天津市蓟县西。《方舆纪要》卷13蓟州。阳河在“州西五里。亦名五里河,以去城五里而名。源出城西鹅毛台,台亦名纸坊山,下流入于沽水。水性暖,遇寒不冰,故曰阳河”。②又名洋河、东阳
即玄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方舆纪要》卷71中江县:元武山“在县城东南涧中。石多龙蛇状, 因名。圣水泉出焉”。
即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范回族镇。民国《洛宁县志》卷1:“王范镇,在城西五里。”民国时繁盛过于县城。
①西汉置,为乐浪郡治。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大同江南岸土城洞; 一说在今平壤市。西晋建兴元年 (313) 侨治棘城 (今辽宁义县西南)。北魏延和元年 (432) 徙治肥如 (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后废。
明永乐三年(1405)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后废。明永乐三年(1405年)置,治今黑龙江省抚远县。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