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隐山

隐山

①一名龙山。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隐山 “山顶有龙湫,山下有池,世传龙神所居,故一名龙王山。唐开元中,有僧人,见茅庵老僧出,问难久之。明日,老僧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干’。故名隐山”。

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半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南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 幽深奇丽,石乳万状。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


(1)又称龙山、龙王山。在湖南省湘潭市西南。海拔437米。宋朝胡文定墓葬于山麓,相传唐开元中有洞山和尚与师访道到此,遇一高僧,遂互为礼拜,相约烧屋入山,隐居于此,故名。山有一寺(龙王寺),二祠(濂溪、三贤),四池(莲花、化龙、洗笔、雷公),八桥(隐水、流叶、通箭、狮龙、栗林、神仙、龙王、珂里)。龙王寺规模较大,正殿牌楼刻“天下隐山”四字,相传系明正德皇帝手书。现寺庙均毁。濂溪祠遗址前尚存垂丝柏、银杏各一株,据传系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亲手所植,树高十余丈,腰围一丈有五,仍挺拔参天,苍翠欲滴。矿产有煤、锰等。(2)旧称盘龙岗、蟠龙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太平寰宇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因号隐山。”山上多岩洞,洞洞勾连,水水相通。著名的有朝阳、嘉莲、白雀、北牗、夕阳、南华、招隐等洞,并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隐山游记》。北牗洞内唐代吴道子观音童子像(清人摹刻)和历代名人题刻,东麓华盖庵内五代贯休“十六尊者”线刻像(清乾隆时重摹),堪称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 侯兆川

    一作侯赵川。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三十里。《宋史·岳飞传》: 南宋建炎元年 (1127),岳飞击败金兵,“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又作侯赵川。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四周重山若廓,当

  • 华林山

    ①又名浮云山。在今江西高安县西北,接奉新县界。《寰宇记》卷106洪州奉新县:华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邱岭。吴猛于此山立坛,基址临道,其山三峰耸峻,高险危秀,周回百里”。《

  • 宋和县

    南齐置,属高兴郡。治所无考,当在今广东化州、廉江、遂溪等市县境。隋开皇时废。

  • 牧马水

    即今山西忻州市南之牧马河。《方舆纪要》卷40忻州: 牧马水在 “州南七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马山,东北流经三交村,有牛尾庄水流合焉。又东经州南,而东北入定襄县界,合三合水,下流注于滹沱。有灌溉之利”。

  • 东晋寿郡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置(一说东晋安帝时置),属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北魏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市大部分地。《梁书·邓元起传》:“魏将王景胤、孔陵寇东西晋寿”,元起救之,“比至,魏已攻陷两晋寿”。北

  • 桐乡

    ①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里。《汉书·武帝纪》: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武帝 “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②春秋楚附庸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汉书· 朱邑传》: “少时为舒

  • 下渣坝莫藏

    在今四川道孚县南下扎坝。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下渣坝莫藏土百户。

  • 青沙泊

    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与小清河相接。《清一统志 · 青州府一》: 青沙泊 “为高苑 (今高青)、新城 (今桓台) 二县蓄水之地,庄民俱傍泊以居”。

  • 通计县

    五代前蜀永平元年 (911) 改什邡县置,属汉州。治所在今四川什邡县。宋复改什邡县。

  • 水南圩

    即今江西吉水县东南水南镇。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公略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