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古亭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崇义县西南有古亭墟。
即今湖北广水市东广水镇。《清一统志·德安府》:广水镇“在应山县东五十里”。
又名铜塘山。在今江西上饶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上饶县: 封禁山在 “府东南八十五里。一名铜塘山。险塞危峻,为郡之要害。中产铜铁。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
一名新溪河。即今湖北蒲圻市西新店河。《元和志》卷27鄂州蒲圻县:“大嶓水,西北流入江。”
北宋熙宁四年 (1071) 废乐蟠县置,属合水县。即今甘肃合水县治 (西华池镇)。元废。
辽置,为岩州治。治所在白岩城(今辽宁灯塔县东南西大窑镇南、太子河北岸官屯附近)。后废。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燕州城。为岩州治。金初改名石城县。
①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寰宇记》 卷94乌程县: “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②在今浙江义乌市北。《方舆纪要》 卷93义乌县: 黄蘖山在 “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后改今名”。③
在今浙江诸暨市城内。《隋书·地理志》:会稽郡诸暨县“有大农湖”。《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诸暨县:三湖“在城中近郭……或曰:即唐时大农湖也”。
在今陕西渭南市西。《新唐书·地理志》 京兆府渭南县: “西十里有游龙宫,开元二十五年更置。”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舟子洲“在县西五里。周回七里。《舆地志》云:梁天监十三年以朱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患,又舟行旋冲太庙湾乃直通之,中央为舟子洲,四方诸郡秀才上计所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