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晋水
即今甘肃镇原县之洪川河。源出宁夏隆德县界,东南流径县南,至泾川县入泾河。《元和志》卷3百泉县:“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
即今甘肃镇原县之洪川河。源出宁夏隆德县界,东南流径县南,至泾川县入泾河。《元和志》卷3百泉县:“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
即紫金山。在今河南孟县西八里。《新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乙未,猎于济源麦山”。《方舆纪要》卷47孟县:紫金山“地宜麦,亦名麦山”。即“岭山”。
又名绛云露山、雪山。即今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轿子山。明、清时称乌蒙山。《明一统志》卷87武定军民府:乌蒙山“在禄劝州东北三百里, 一名绛云露山,北临金沙江。山有十二峰,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八九月
又称蔡宗。治所即今西藏拉萨市东蔡公堂。
古名龙神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距报国寺二里,为峨眉山著名寺院之一。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伏虎寺“在大峨山。寺后鞠家漕,有新开寺。右静室名龙凤庵,一名萝峰庵;左静室名飞龙庵,在玉女峰
在今云南通海县西。《方舆纪要》 卷115河西县: “禄卑江在县西五十里。一名沾夷江。源自新兴州流经县境,东入于曲江。”
在今河南获嘉县东北二十五里。《左传》: 隐公十一年 (前712),王 “与郑人苏忿生之田” 有“茅”。 杜注: “在修武县北。” 《史记·魏世家》:“秦固有怀、茅。”
1917年改思陵县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3年并入宁明县。旧县名。1916年由宁明县承审之上思州、思陵两土司辖地合置,治海渊(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
亦名绝尘龛。在今四川万县市西之西山。《方舆胜览》卷59万州:“绝尘龛在西山石璧间,幽人胜士之所游览,有唐人题记。”《方舆纪要》卷69万县“天城山”条下:“县西三里有西山。上有太白岩, 以李白名。岩下有
在今四川盐源县。有盐井。民国《宁属调查报告汇编》:“其井一在市南街中,井深四十五尺,井口作长方形。可容四对水桶同时上下,称为班井。一在市东小溪南岸白崖之下,称为白崖井,或名硝水井,井为一大坑,较平地低
①又作色仁孜宗。即今西藏萨迦县东一百八十余里赛乡。②又作色谿。治所即今西藏曲水县西塞村。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