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金水河

金水河

①又名玉河、御河。在今北京市城内。金始导今北京西北玉泉山水,东注入今北海、中海,下汇通惠河。元时修浚,名金水河。《元史·河渠志》:“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 (今西直门) 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入城之水,东注今北海、中海,由南端沿皇城东南注入通惠河。明改引玉泉为通惠河源,城西金水河故道遂废弃。玉泉水由德胜门西水关入城至今什刹海: 分为二支,一支沿皇城东南流,汇为通惠河; 另一支南注三海,东贯宫城为金水河,又自宫苑南出沿皇城南东入通惠河。清称环紫禁城者为内金水河,绕皇城者为外金水河,沿袭至今。

②在今山西清徐县东。《方舆纪要》 卷40徐沟县: 金水河 “源出太谷县东北大塔山,下流合众泉,经榆次县之东阳镇,流入县界,合象谷水”。

③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明 《寰宇通志》 卷116: 金水河 “在开原城北千余里。源出黄里 (里,龙之误) 府东山,北流入松花江。金人所谓按出虎水即此”。

④一名沁水河。即今山东烟台市东南沁水河。《清一统志·登州府》: 金水河 “发源州 (宁海州治即今宁海镇) 东南八十五里之黄堆山,合溪涧诸水北流经州东,又东北入海”。

⑤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方舆纪要》 卷48河南府: “金水河在城西二十里。自新安县流入。《志》云: 隋时引水绕皇城,因名。”

⑥北宋建隆二年 (961) 凿渠引荥阳京水东过中牟县,凡百余里抵都城 (开封) 西,架槽横绝汴渠,东汇于五丈河,名曰金水河。为北宋漕运四渠之一。《东京梦华录》 卷1: “西北曰金水河。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引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浦矣。” 元丰五年(1082) 赐名天源河。南渡后废。

⑦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内。《方舆纪要》 卷67华阳县: 金水河,“ 《志》 云: 唐白敏中所开,环络街市,谓之禁河。其后相继开浚。……明初建蜀府于河阳,改名金水。《志》 云: 内江之水,分流入城,为金水河”。此水早已淤塞。系由城西西门铁窗入城,经祠堂街、三桥、玉河沿,至城东南隅出城,注入府河。

⑧古名蘧蒢水。又名黄金水。在今陕西洋县东。《清一统志·汉中府一》: 黄金水,“ 《县志》:金水河在东百里,源出秦岭,南流至黄金峡之金潭入汉”。


古运河名。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凿渠引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京、索等水东过中牟县,凡百余里,抵都城(开封)西,架槽横绝汴渠,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后复引贯皇城内苑,民间亦得汲用。元丰中赐名天源河。南渡后废。


猜你喜欢

  • 浙江东道

    唐方镇名。乾元元年 (758) 置,治所在越州 (今浙江绍兴市)。长期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七州,相当今浙江省衢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中和以后,先后建号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乾宁中,为

  • 大黑山台

    明置,属广宁卫。即今辽宁黑山县大虎山镇。明《辽东志》卷3:镇远堡“大黑山台”。即此。

  • 乌诺尔

    又作乌诺里。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东南乌奴耳镇。《清史稿·地理志》:呼伦直隶厅有“乌诺尔”车站,为中东铁路车站之一。“乌诺尔”,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

  • 都黎县

    北宋置,属羁縻文州。治所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北宋崇宁中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属邕州。后废。

  • 制泽

    即春秋时制田。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水经· 沙水注》: 沙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二城以东悉多古泽,即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 泽在荥阳苑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也”。

  • 白鹭湖

    ①在今湖北仙桃市南。《舆地纪胜》卷76复州:白鹭湖“在玉沙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白鹭湖在“州东十五里。其东相接者曰鼍湖”。②即今湖北潜江市南之白露湖。《清一统志·荆州府一》 “红马湖

  • 郎官湖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南隅太平巷、郎星巷一带。原名南湖。唐乾元初,李白至沔州,与故人张谓等游南湖,改名郎官湖。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诗。《清一统志·汉阳府》 引 《府志》: “湖汇城中诸水,南从

  • 沁州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沁源县(今山西沁源县)。《元和志》卷13:“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沁州,天宝元年(742)改为阳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

  • 汝南县

    ①东晋太元年间降汝南侨郡置,属江夏郡。治所在涂口(今湖北武昌县西金口镇)。隋开皇初废。②南朝梁置,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隋平陈并入寻阳县。③南朝梁置,为定州弋阳郡治。治所在蒙笼城(今湖北麻城

  • 峡口渡

    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峡口镇。《方舆纪要》卷93江山县: 峡口渡 “在县南六十五里。《舆程记》:自清湖渡至峡口渡凡五十里,渡阔三十余丈。泛滥时一望无际,浅涸则磷磷石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