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县
1913年改邛州置,属四川建昌道。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元和志》卷31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县以邛崃山为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94年改设邛崃市。
旧县名。1913年以邛州直隶州改置,治今四川省邛崃市。1994年撤销,改设邛崃市。
1913年改邛州置,属四川建昌道。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元和志》卷31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县以邛崃山为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94年改设邛崃市。
旧县名。1913年以邛州直隶州改置,治今四川省邛崃市。1994年撤销,改设邛崃市。
一作邰。商周时国。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左传》: 昭公九年 (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即“邰(1)”。
明成化四年 (1468) 置,属泸州卫。在今四川兴文县南。《方舆纪要》 卷72泸州卫: 洞扫堡在“卫南三十里。本蛮砦。成化四年,官军攻都掌蛮,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砦。事平,改为堡”。后废。在今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吴地记》:“永定寺,梁天监三年苏州刺史吴郡顾彦光舍宅置,陆柬之书额。”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置,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安庄卫。治所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废。
1933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改宁都县置,驻宁都县城谌家祠 (今江西宁都县)。为纪念红五团副团长、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而命名。1934年10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1月由宁都县改名。以
又作三鬷或三㚇。夏、商时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尚书·商书·汤誓》:汤伐桀,“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伪孔传:“三朡,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续汉书·郡国志》
①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49林县:鸡冠寨“元至正中避兵处”。②在今广东韶关市北。《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鸡冠寨在“府北十里”。③在今四川兴文县南。明都掌蛮依阻之地。《方舆纪
①即武水。又名武溪。古名虎溪。又名武阳溪。源出今湖南临武县西北,东流经宜章县,入广东乐昌县,至韶关市,南流为北江。《水经·溱水注》:“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崖峻险阻,崖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
即双威寨。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双威镇在“县南百里。有巡司”。
唐龙朔元年 (661) 置,属鸟飞州都督府。治所在娑勒色诃城 (今阿富汗东北境萨尔哈德)。8世纪中废。唐羁縻州名。龙朔元年(661年)置,治娑勒色河城(今阿富汗东北部萨尔哈德)。属鸟飞州都督府。公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