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阿勒坦乌梁海。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属科布多参赞大臣。游牧地相当今新疆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今乌伦古湖以西)以北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一隅及内蒙古西部一隅地。雍正三年(1725)设副都统及左右翼散秩
①在今陕西略阳县北。《寰宇记》 卷135兴州顺政县: 武兴山“在县北一百里。其山峻峭,峰峦秀出,竹柏参差,特为蔚茂。出黄檗及漆”。②在今陕西勉县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56沔县: 武兴山 “蜀汉置
亦作福荫寺。清嘉庆九年 (1804) 建,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木仁高勒苏木境内。嘉庆十一年赐名 “福因寺”。因地处定远营 (后改名巴彦浩特) 北,俗称北寺。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之一。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
即今山东章丘市东二十里普集镇。金置普济镇。后称普集。1984年设普集镇。
即今贵州金沙县东北安底镇。清咸丰四年(1854)王三鲊疤在安底率众起事,称“缘人”起义。后幺老王阵亡于此。
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清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拉孜地名,在彭错岭、甲错山中间。”
在今广东翁源县西。《清一统志·韶州府》:东山径“在翁源县(治今翁城镇)东十里。石壁险峻。明嘉靖中,知府符锡命乡人开凿,往来便之”。
元太祖十四年 (1219) 改崞县置,属太原路。治所在今山西原平市北三十五里崞阳镇。大德九年 (1305) 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 (1369) 降为崞县。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置,治今
在今福建福清市东。《方舆纪要》 卷96福清县: 松林江 “在县东。去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即九龙县。今四川九龙县。民国《九龙县图志》:“九龙县原名戎坝。南距康定三百六十里。向为明正土司管辖之地。旧制:以百户分治:名曰菩萨龙、三岩龙、墨池龙、麦地龙、八义龙、八阿龙、迷窝龙、洪坝龙、湾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