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旁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西汉置,为菑川国都。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纪台村。东汉省。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寿光市南。为甾川国治,东汉为北海国治。西晋属东莞郡,南朝宋及北魏、东魏属北海郡。北齐省。
即二崤。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六十里。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28),蹇叔哭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杜注:“此道在二殽之间南谷
北宋置,属阳安县。在今四川简阳市东九十里涌泉镇。
清置,属宝丰县。即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二十四里曹镇乡。
唐建中二年 (758) 置,治所在郾城县 (今河南郾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临颍、商水等县地。贞元二年 (786) 废。元和十二年(817) 复置,长庆元年 (821) 废。唐建中二年(7
唐龙朔元年(661)于久越得犍国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步师城(今塔吉克斯坦西南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库巴的安)。8世纪中废。唐羁縻都督府。龙朔元年(661年)以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治今塔吉克斯坦卡菲尔纳甘
疑为团城之讹。在今山东沂水县城。《资治通鉴》: 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 八月,“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圂城”。而 《魏书· 地形志》 南青州: “治团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可证。约在今
在今陕西宝鸡县 (虢镇) 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凤翔府虢县: “东北十里有高泉渠,如意元年,引渭水入县城。”
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永宁镇西三十里盘江上。《清 一统志·安顺府》: 盘江桥“《(贵州) 通志》: 旧为滇黔孔道,波涛汹涌,不能舟渡,明崇祯间建桥”。
元置龙泉平长官司,为思州宣抚司治。治所在龙泉平长官司(今贵州凤冈县)。明改置龙泉坪长官司, 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改属石阡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置龙泉县。又作龙泉坪(《元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