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舲峡
即空泠峡。在今湖北秭归县 (剪刀峪) 西北。《舆地纪胜》 卷74归州: 空舲峡 “在秭归县东,绝崖壁立,湍水迅急,上甚艰难。舲中载物尽悉下,然后得过,故谓之空舲峡。上有火烬插在崖间”。《清一统志·宜昌府》: 空舲峡 “《州志》: 峡有大石,大石左下,三石联珠,峙伏水中,土人号曰三珠石,舟行必由大石左旋,捩柁右转,毫厘失顾,舟糜石上”。
即“空泠峡”。
即空泠峡。在今湖北秭归县 (剪刀峪) 西北。《舆地纪胜》 卷74归州: 空舲峡 “在秭归县东,绝崖壁立,湍水迅急,上甚艰难。舲中载物尽悉下,然后得过,故谓之空舲峡。上有火烬插在崖间”。《清一统志·宜昌府》: 空舲峡 “《州志》: 峡有大石,大石左下,三石联珠,峙伏水中,土人号曰三珠石,舟行必由大石左旋,捩柁右转,毫厘失顾,舟糜石上”。
即“空泠峡”。
在今浙江云和县东北石塘村。《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石塘隘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流曰石塘河,山溪回合,峻险可恃,为县境之东门”。
元至元间改江阴路置,治所即今江苏江阴市。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连洋州,寻复为江阴州。洪武初改州为江阴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后降江阴路置,治今江苏省江阴市。属江浙行省。辖境约当今江苏
唐开元二年(714)置,属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
唐方镇名。元和十四年 (819) 置,治所在郓州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次年号为天平军。唐方镇名。元和十四年(819年)置,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次年改天平军。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西。明成化十年 (1474)后辖有浦城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十八年 (1661)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区西。属福建
即今四川通江县西北新场乡。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置红江县曾徙治于此。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于邛都国置,为越嶲郡治。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五里。《后汉书·西南夷传》:建武十九年(43),越嶲太守邛谷王长贵谋叛,武威将军刘尚击之,“分兵先据邛都,遂掩长贵诛之”。即此。西
亦名申港镇。即今江苏江阴市西申港镇。《清一统志·常州府二》:申浦寨“唐永泰中商民辏集,货物丰繁,名申浦市。宋置寨。今名申浦镇”。
西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及非洲北部等地。西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上。《水经·浊漳水注》:“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