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门关

玉门关

亦名玉关。西汉武帝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一百五十里小方盘城。因古代西域玉石皆经此输入,故名。与其南边的阳关,同为汉时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习称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汉书·西域传》:西域本三十六国,“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县东双塔堡附近,而称汉玉门关为故玉门关。


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谓小方盘城。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戈壁滩上。与西南的阳关,同为中西交通门户。《汉书·西域传》:西域各国,“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东汉初因忙于内政,无力西顾而废。永平十七年(74年)经伊吾、高昌至龟兹之新道(后世称伊吾道)开通,成为中西交通要道。关城东濒古河道,即《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之瓠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即此。旧说六朝时伊吾道日趋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县东双塔堡附近。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猜你喜欢

  • 茅峒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东门营” 条内: “又有茅峒,在府东南十里。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当山缺处,一径迤逦,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贼’邓公长据此,知府

  • 法华寺石窟

    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小桃花村后洛阳山崖壁上。《清一统志·云南府》 载: 法华寺 “在安宁州东洛阳山。大理段氏建。中有遥岑楼,登之可览一州之胜。明杨慎以所得禹碑墨本,镌之岩石”。今寺已废。石窟开凿于大理

  • 罝口关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三十里。《宋史·叛臣·吴曦传》: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即此。明置罝口巡司。

  • 北襄城郡

    南齐置,属雍州宁蛮府。治所在赭阳城(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改为襄城郡。南朝齐高帝置,治赭阳城(今河南方城县东)。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属雍州。北魏改置为襄城郡。

  • 建州三卫

    即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的合称。明正统间,驻地均在赫图阿拉城 (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

  • 唐县镇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北七十六里唐县镇。西周及春秋时为唐国都。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西部。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7.9万。镇人民政府驻唐县镇(自然镇),人口2.4万。西周于此建唐国,秦汉为

  • 硖州

    一作峡州。北周改拓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北)。隋大业初改为夷陵郡。唐初复为峡州。贞观九年 (635) 移治步阐垒 (今宜昌市)。天宝元年 (742) 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

  • 团山

    ①亦名独山。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团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巍然独立。本名独山,县之主山也”。②在今河北行唐县北。《方舆纪要》卷14行唐县:团山在“县北五十里。以山形团耸而名”。

  • 邓家埠市

    即邓埠镇。今江西余江县驻地。

  • 大洲溪

    即今福建永定县南永定溪。《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大洲溪“在县南。源出龙岩县界之大池,西南流入境,过县治西,折而南,入广东大埔县界,为小靖溪”。入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