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虚洞

玉虚洞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香溪镇东四里谭家山麓。《寰宇记》卷148归州兴山县:“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唐天宝五载,其洞忽开,可容千人。”南宋陆游《入蜀记》:“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其下即香溪。《清一统志·宜昌府》 引《州志》:“洞有三:中曰玉虚,旁有二小洞,一名青莲,一名水帘。”


(1)在福建省明溪县城北郊蟠龙山下,距城2千米。曾被徐霞客喻为“武夷三绝”之一。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蛇作祟,由玉虚仙翁下凡镇服,故名。又因洞门滴水涓涓,又名滴水岩。分上下两洞。上洞为主洞,分前、中、后三洞:后洞约50平方米,暗同黄昏,巉岩危石,崎岖不平;中洞约200平方米,有祥云岩、接仙桥、跃鲤岩、狮子岩、佛头石、天鼓和石竹等近百处景物。其中尤以天鼓、虚鸣窍最妙,用鞋、笠轻拍,即嘭、嘭作响,经久不息;前洞豁亮平坦,约100多平方米,有天泉、天池、仙枪、仙戟、仙剑和南天门等景致。下洞名听泉台,有困鲤石、洞底日月、天河等数十处胜景。径曲廊回,有两条甬道可通上洞。洞前峭壁上镌有“玉虚洞天”四个大字和宋以来题刻50多处。(2)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东2千米许的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唐天宝五载(746年)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门右行,下石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约 3600 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虎、仙人、鸟兽;垂于洞顶者状如旗幡、宝盖、宫灯,绚丽多姿。壁间垂一巨型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10余米,尤为绝异。据记载,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陆游均曾游此。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等撰《游玉虚洞记》碑刻。


猜你喜欢

  • 卯峒镇

    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南八十里百福司镇。明末置百户所。清置巡检司。民国置县佐。

  • 梅口镇

    在今广东梅县东北松口。《资治通鉴》: 五代梁龙德二年 (922),“汉主 (刘) 岩用术者言,游梅口镇避灾。其地近闽之西鄙。闽将王延美将兵袭之,未至数十里,侦者告之,岩遁逃仅免”。胡三省注: “梅州程

  • 武刀寨

    明崇祯中置,在今广西合浦县南海滨。《清一统志·廉州府》: 白龙寨 “又西有白沙寨、武刀寨,皆南至杨梅池十余里”。

  • 南炉 (鑪) 镇

    北宋置,属寿春县。即今安徽定远县西北炉桥镇。《元丰九域志》 卷5: 寿州寿春县有南炉镇。

  • 彭湖屿

    又作澎湖屿。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明史· 地理志》 泉州府晋江县: “海中有澎湖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彭湖屿 “在府东南海中。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

  • 一百零八塔

    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西岸陡峭山坡上。明嘉靖《宁夏新志》卷2:“一百八塔寺,在硖口山内,以塔数名。”为元塔。系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最上端的一座形体较大,其余各排较小。造型分别为覆钵式、宝瓶式、葫芦式的

  • 金州湾

    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西。为渤海海湾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日俄战争时曾于此激战。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2千米,渤海海域内。岸线北自荞麦山、葫芦套一带,南至黄龙尾,长约74千米,面积约 74

  • 双则红凹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境。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双则红凹寨土千户。

  • 思恭山

    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七十里。极高峻。唐置思恭县于此。《方舆纪要》 卷68阆中县 “文成山”条内: “又东南三十里曰思恭山……思恭县盖置于山下。”

  • 东川河

    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2永宁州:东川河“在州东北。发源谷积山,流经州城西北,合于北川河”。